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982955
大小:19.0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6
《神木何以挺进全国工业十强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神木何以挺进全国工业十强县作者:王斌、刘生强
2、发表时间:2015.06.29刊发于总2116期《中国经营报》[区域经济]版 “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的背景下入围全国十强更显不易!”“从煤炭大县到工业十强县,神木的工业转型在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段时间,2014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布后,作为资源型城市的神木县因位列全国第七而备受各界关注。那么,为什么神木县能进入全国工业十强?它的发展动力和秘诀是什么? 坚守梦想 30年奋斗实现工业强县 “神府地区发现大煤田!”1984年,新华社的一则消息轰动世界,神木开始备受世人关注。此后,神木确定了以煤炭为龙头的工业
3、强县之路,从此开发、外运、转化、升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由低质到高端、由低成本向高附加值,干部群众不懈努力,艰苦拼搏,历届领导班子不懈怠不折腾,一届接着一届干,让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 90年代,神木县精煤开始进入国际市场。然而,此时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煤炭基本以直接运销为主。煤炭探明储量达500亿吨的神木,到2013年年采煤量已超过两亿吨。 进入新世纪,以煤为基的神木开始步入大转化时期,陆续开始了煤炭资料的转化利用,由此出现了小火电、小电石、小铁合金、小兰炭等被称为“五小”煤化工企业,曾经一度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动脉。然而,由于其低、粗、小、全的生产模式无法适应
4、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2008年神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关停了曾经支撑县财政半壁江山的“五小”,开始逐步走向了“围绕煤、延伸煤、跳出煤”的发展战略,一批规划合理、装备优良、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大型能源化工类项目开始落地生根,以煤干馏技术为起点的兰炭、电石、尾气发电、聚氯乙烯等传统煤化工产业开展形成集群发展模式。 神木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后,积极落实陕西省委对神木提出的“全省县域经济领头羊、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城镇化发展示范、重化工低碳循环发展样板”的“四个定位”发展战略,提出建成“国家级陕北能化基地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区”,并在全县掀起“二次创业、转型发展
5、”的大思潮。在新型工业发展上,神木立足促进要素聚合和效益的最大化,开展转型打造煤炭开采及加工产业、以煤为基的新型能化产业、材料加工产业、新兴非煤产业,深化工艺,延长链条,力促集煤炭开采、精细化深加工、销售、外运、采空区治理以及发展新兴非煤产业包括装备制造、物流运输等等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煤炭开始被吃干榨净,地方原煤就地转化率由过去不到1/10提升到了1/3,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为煤炭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北元、天元、恒源等一批旗舰型民营企业成为西部工业发展的领军企业。 历经30余年奋斗,神木依托资源优势,构筑起了煤—兰炭—电石—聚氯乙烯、煤—兰炭—金属镁、煤—煤焦油—燃料油、煤—甲醇—
6、醇醚产品等4大循环产业链,打造成煤炭开采及加工、以煤为基的新型能化、材料加工和装备制造、新兴非煤等四大现代产业集群八大产业园区,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各项工业项目和产品中,兰炭成功列入国家产业目录,成为我国继湖南浏阳花炮之后的第二大工业地理标志产品;建成北元化工110万吨PVC项目,成为全国已建成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建成天元化工50万吨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转化率最高的单套煤焦油轻质化生产装置,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代表世界煤化工最高水平的神华榆林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也在落地开工。目前,神木已成为中国第一产煤大县(两亿吨级)、全国最大的兰炭基地(千万吨
7、级)、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百万吨级)、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600万千瓦)、西部最大的浮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法玻璃基地(800万重量箱)、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百万吨级),在国家
8、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201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68.24亿元,增长11.3%;工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占到70.08%、28.68%;实现财政总收入176.8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4.02亿元,分别增长0.9%和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622元,分别增长8.3%和3%,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第22位,西北第1位。 创新创造 不断寻求经济发展新引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