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

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

ID:16947819

大小:1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6

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_第1页
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_第2页
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_第3页
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_第4页
资源描述:

《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心性学说的发展简要一、尽心知性而知天1、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心、性概念,“心”指的是人的主体意识,或人的内在德性状态。它与仁德可以相合也可以相离。“性”指的是人的本性,孔子认为本性无疑是指人之初的那个本性,它没有受到后天的社会习染,因此在个体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孔子这里,心、性并不成为一对相对应的精神范畴,也没有统一起来使用。是孟子对于心性范畴进行了自觉的探讨,开了中国心性哲学之源。2、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最主要地是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这是一个认知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心、性、天相互诠释。对于心而言,孟子的看法不是

2、去认知,而是“尽”。“尽”即把自己的内在的心发挥到极致,或者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把心的要求体现出来。这是第一步。从认识论上,在孟子看来,尽其心者则可知自己的本性,这是第二步。在这个意义上,自己的内在本心即是自己的本性。或者说,做到自己的本心所要求的事,在这个尽心过程中,实际上我们也就在认知,即从中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本性。这三步,即知性则知天。知性而知天,在于悟出自己的本性即是天道,或通过知性而知晓天理。实际上孟子以“心”来界定“性”,而“性”作为一个达到了悟天道的中介,又处在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与孔子把心看作主体意识或内在德性状态有所不同,孟子赋予“心”locatedintheTomb,Don

3、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这一概念道德本体的内涵。在他看来,人先天具有道德的本性,这个本性不是别的,就是所谓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因此又称为“本心”。在孟子的思想中,“心”的概念还有主体意识的内涵。孟子认

4、为,心具有思维功能,只有在思的活动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什么,而如果放弃思考,在思想上则不会有什么收获。但我们不要认为,孟子这里的“思”,并非完全是在我们现代的认识论意义上讲的,思也是一种对本心的自觉。孟子的四心说实际上并非强调它的本源性,而是强调后天自觉的重要性。他认为,在人的生命初期,它仅是萌芽或端点而已。这种端点式的四心需要人自身向内求之,扩而充之。二、心统性情在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继承了孟子的心性论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对于心性问题的重视,首推张载和二程。1、张载的哲学虽以气为本体,但他并不忽视心性问题,他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

5、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张载提出“大心”说,认为这就是孟子尽心之意。实际上他所说的是体天下之物,即超越狭隘的感性直观的局限性,而以心智来把握感悟外在的天下万物。孟子所说的尽心知性而知天,则是从天道人道是一个道的意义上,对于天道进行义理上的体悟,即从个人的内在仁义本性体验到天道。张载所说则是突破个人的见闻的桎梏,不是以感知外物来扩充自己的本性,而是超越直观感知来体验天下万物与我一体。因此,张载实际上并不只是一个传统思想的因袭者,他以自己的哲学重新诠释孟子的命题。其次,张载在心性本体论问题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影响深

6、远的命题:“心统性情”。他说:“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心统性情也。有形则有体,有体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见于色,以类而应也。”2、二程继张载之后,直接从孟子出发,提出“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

7、取,更不可外求。”二程的这一诠释是对孟子思想的直接发挥。同时比孟子更地一步的是,明确地把心、性、天这三个概念在质上等同起来,认为可以完全对等的相互诠释。程颐说:“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心即性,两者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应当看到,孟子的原话中包括有这样的义蕴,但只是到了二程这里才得以挑明。二程对于心性问题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所提出的“性即理”的命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