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

【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

ID:16935070

大小:42.9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26

【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_第1页
【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_第2页
【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_第3页
【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_第4页
【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广西北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煮就曾说过:“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

2、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

3、是“战胜”、“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

4、功用。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141.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C.后人从工具理性

5、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2.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

6、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

7、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14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