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85266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5
《在校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明天负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写给仍然在读的大学生朋友记得自己十几年前高考前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真的是如在五里雾中一般,当时虽已进入90年代但在我所就读的县城高中还是很落后,消息也闭塞,记得93年的时候上头才给学校配了一台先进的装置“286”黑白显示屏的电脑,学校还单独为这台电脑设置了一个办公室并且连地面都特意铺的地板革,只许专人使用,铁门上红字写着“闲杂人等禁止入内”,如我一般的农村孩子更是充满了好奇心,经常在下课时隔着粗粗的铁栏杆从“电脑室”(尽管只有一台电脑)往里张望就是想看看电脑是如何“来电”的……,说这件事的目的不是在忆苦思甜,而是说明当时我们的学校校园是如何的闭塞
2、,我们对外界新事物新观念的了解是多么的有限。甚至连在校教书多年的老师也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了解得不比学生多多少,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基本对自己将来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有什么爱好、什么专业将来就业形势好一些等等等等,可以说是毫无概念。我自己在填报志愿的进修是上过大学的姐姐帮着参谋的,自己对各方面该考虑什么可谓一无所知。这是1994年的事了。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无论是身边自己感触到的还是从电视上看到的情况几乎和十几年前没有什么两样,起码是变化不大。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中国现阶段绝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模式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情况下,“
3、孩子”(尽管绝大多数已过18岁但仍如孩子般幼稚无知的居多,我们当初不也是一样嘛)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苦读高考书”(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也就决定了他们虽然身体成长了、书本知识丰富了,但心智没有什么成长、对社会的认知没什么成长、自己动手做什么动脑想什么的能力没什么成长,这应该是事实。而且是对眼下很多高中生现状的一种写实。因此可以肯定的是2007年参加高考的1010万高考生当中,在填报高考志愿环节能充分体现自己意愿的也不会太多,绝大多数考生还是听命于“父母之命,师长之言”,因为家长、老师及一些过来人们总认
4、为自己对未来的分析很准确,或者是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要在与自己有关系的孩子们身上再度发生,于是乎绝大多数考生的志愿实际会变成父母师长及所谓过来人的“一厢情愿”,而非高考生自己的志愿。这无所谓对错,哪个父母、老师及其他高参也不会成心害人,也是出于好心。但在这种好心的关照下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中国的绝大部分高考学生起码在高考这件事上缺少自己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把握,或者说是主动放弃了对自己未来命运施予主宰的一次权力和机会。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我们在上大学前的一种不成熟,这不知能否归罪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之过!既然高考前可以对自己的命运
5、有一次主宰但你放弃了,就应该在上了大学之后自己的心智成熟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把握呀,既然已经错过了太阳就不能再错过月亮和星星了呀,但这几年接触过的许多大学生连后边的一次次行使权力的机会也放弃了,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上帝”。20currencydeposit,weprescribeapassonaregularbasis,qilucardaccountonaregularbasis),certificatebondsandsavingsbonds(electronic);3.notdrawnonabanksavingscertificate,
6、certificatebondsapplyformortgageloans,acceptingonlythelender实在是对自己的将来不负责任,因为在这一次次的放弃中实质上已经极大地削弱了走向社会就业时的竞争力,毕业后直接就失业的现在不乏少数。这其中就有相当部分是在校读书期间对自己未来不曾主动施加影响的人、是主动放弃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如果以曾经是寒门学子的身分来说话,我对目前人才市场里潮水般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是有一定的同理心的(姑且叫同理心吧,因为既不可以说是同情也不能叫认同),毕竟大家都付出了十多年的代价才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但从一个从
7、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我对眼下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或者是在校的大学生对自己命运漠不关心、整天悠哉游哉且不知所处竞争环境之激烈、就业形势之严峻的这种浮躁心理是很看不惯的,不晓得为什么这些学生可以对父母的血汗钱如此的不负责任,对自己明天将去哪里如此的不屑一顾。因此每次的人才招聘中我对有这种表现(或者心理或者行为本身)的大学生都会有一种天然的发自于内心的排斥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是排常难改变的,因此那些对自己都没有一点责任感的大学生你能期望他将来对单位、对社会有什么责任意识吗!?如果说能,那或许也是经过单位高密度的培训教育
8、之后的结果,不是用人单位不应该做这方面的投资,以我所在的中型企业而言每年还拿出几十万资金用于员工的后续学历教育,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就更会不惜重金加强人才培养,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