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

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

ID:16871058

大小:217.2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5

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_第1页
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_第2页
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_第3页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形成的文化渊源◎郭小波(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07)摘要情景交融理论是我过古代文论中核心概念之一,对整个古代的文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其形成的文化背景,理论素养等角度,探讨情景交融理论的形成和理论来源.关键词情景交融文化背景理论素养情景交融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命题,在情景交融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意境论更是成为了古代诗歌创作和审美欣赏中的重要准则.因而考察情景交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古代诗歌,并进一步地考察中国古代的文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古代情景交融理论形成

2、的文化渊源予以考察.一、文化背景‘诗经》开创我国文学艺术现实主义风格的源头,对后世的诗歌艺术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审美欣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情景交融论述和美学现象可以从‘诗经》中找到。‘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诗经-采薇》中著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即为情景交融的千古佳例.刘熙载在《艺概·诗概》就评论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对后世情景交融影响最大的是‘诗经》的“兴”的写作手法。历代对“兴”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朱熹为“兴”下的定

3、义:“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孔安国释为“引譬连类”,即“触物起情”.孔颖达则解释为“兴者起也,取譬引类,启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旨兴辞也”。虽然解释各有不同,但我们能从这些解释中找到一个共通点,那就是都认为物和情是相互联系、主体和客体是相互感应的,因而能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这正是情景交融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个源头就是屈原在<楚辞》<离骚》开创的浪漫主义.‘楚辞》中就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例子,如‘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离骚》是屈原

4、“发愤以抒情”,充满爱国激情的伟大作品.‘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更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屈原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香草”、“美人”等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抒情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直接促成后世诗歌重视“缘情”,也就是抒情的特点.二、理论素养任何观念和理论的产生除了以必要的哲学和文化作为其背景外,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从本学科甚至是相关的学科中吸收各种的素养.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观念和理论才能

5、发展和成熟起来.情景交融论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论史中,情景交融就先后从庄子的“虚静“物化”说和言意之辨、“感物”说、严羽的妙悟说和禅宗思想获得直接的理论素养.(一)“虚静,’、物化说“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就是要使人忘掉自身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物我同一,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对客观世界有

6、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创作出与客观一致的“自然”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欣赏包括情景交融理论都直接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庄子的。虚静”说是与他的“物化”说联系的。“物化”一词语出‘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l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的“物化”是指一种物我统一、主客体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的精神状态.“虚静”与“物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虚静”是达到“物化”的前提和

7、条件,“物化”是“虚静”发展的必然结果。情景交融论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欣赏中,都很好地体现出了“虚静”与“物化”的关系:主体(情)首先要抛弃一切理智和情感的因素,全身心地投入到客体(景)中去,这就是“虚静”,接下来要在“虚静”中感受和体会客体(景),使客体著于主体(产生情),从而达到“物化”(交融).因此,对于诗人来说,“虚静”和“物化”是他们通向情景交融诗境的一条幽径.(二)言意之辨虽然庄子提出言意命题是作为一种哲学思考,但是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道家009年第22009期安徽文学年第期安徽文学万方数据则主张

8、要行“不言之教”,《庄子·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