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10.24, 高价星巴克和低价可口可乐怎在中国并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价星巴克和低价可口可乐怎在中国并存近日,星巴克咖啡因在中国价格偏高被不少媒体讨伐,之前不少国外品牌的奢侈品、汽车的高价也再被波及.国际品牌的产品在中国价格更高,似已成为常识,但真相却不仅止于此.国际品牌在中国:定价高者常成众矢之的,偏低者却少被提及在中国类似星巴克的情况不少,外国品牌汽车、奢侈品定价常高于全球平均早在9月初,美国《华尔街日报》就发文关注中国的高物价,报道称,一辆凯迪拉克凯雷德6.0混合动力标准款汽车在中国卖22.9万美元,而在美国的售价刚刚超过7.3万美元.电子产品也是类似,同款的ipad电脑中国比
2、美国贵近100美元.而斯密街商务咨询公司通过对比中美两国50个品牌的500件商品的价格,发现中国的服装价格比美国平均高出70%.这些还都是绝对价格(按汇率直接换算物价)比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或者考虑相对价格(物价在中美两国居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这个差距将更加惊人.最终华尔街日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许多商品价格全球最高,从豪华进口车,到名贵手表、名牌手袋、服装、奢侈品,高价物品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正是因为国内的高物价,使得中国消费者空前热衷于从境外购买商品,根据统计,中国消费者境外消费从2010
3、年的540亿美元攀升至2012年的1020亿美元,也创下了世界第一.而如此的高价,也引来了不少人的不满,仅仅在今年,就先后有媒体指名批驳苹果手机,进口品牌汽车,眼镜,包括星巴克的高价.还要补充一点,中国的星巴克在全球看的确属于较贵的几个国家之一,定价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并不是“最贵的”.根据去年《华尔街日报》日报的一组全球调查,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内地的星巴克的价格要高于东京、首尔、纽约和香港这些城市,但莫斯科,巴黎,斯德哥尔摩,悉尼,法兰克福,甚至雅典的星巴克咖啡都要比中国更贵,而最贵的挪威奥斯陆,价格更是接近中国
4、的两倍. 而一些企业则相反,在中国售价偏低,可口可乐甚至是全球最低价相比于一些高价国际品牌产品被指责“价格歧视”,垄断和同物不同价,那些常常被消费者使用的“良心”国际大牌却似乎没有吸引那么多注意力.麦当劳和肯德基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即便和国内的餐饮品牌比较,在同样的用餐环境和食品质量下,价格也算低廉.而在全球看,麦当劳和肯德基产品的售价在中国更是远低于美国和欧洲.以《经济学人》的统计数据看,如果以直接价格(绝对价格)计算,中国的巨无霸价格不到2美元,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些外国品牌的超市和日化产品
5、,诸如家乐福、沃尔玛,还有宝洁和联合利华旗下的很多品牌,在中国被消费者所选择的原因都是因为物美价廉.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定价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在日本,由于大包装的可口可乐鲜见,想要买到2L的可乐往往要花费超过等于25元人民币的日元,在英国要花掉20元.即便在可口可乐的故乡美国,2L装也要13块人民币以上.而在中国,同样大小的可乐往往在6元人民币,甚至比印度还要低1块多. 商家逐利理所应当,定价多为策略,不是歧视也非朝贡某些产品质量优品牌大、供不应求,有定价高昂的资本先来看一个榜单,9月30日,全球最大品牌咨询公司In
6、terbrand刚刚发布了《2013年度全球最有价值品牌年度报告》,报告通过多方面数据评估一个品牌的价值.而在这份全球百大品牌的榜单中,中国没有一家品牌上榜,美欧日韩几乎包揽这份榜单的所有席位.这样的前提下,再看某些品牌的“高价策略”也在情理之中了.奢侈品和豪华汽车自然不用说,面对中国不断壮大的高收入者和中产阶层,这些品牌的产品往往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况.比如大排量的路虎SUV轿车,在国内的销量好到不但供不应求,甚至有人愿意加价十几万提车购买.YibinCityCitytracktrafficplanningisYi
7、bincityregionalrangewithintracktrafficsystemofonceintegration,andcitytracktrafficalsoisYibinCityCityintegratedtracktrafficsystemintheofpart,foraccurategraspcitytracktrafficresearchofobject除了奢侈品外,更多国际品牌则是以质量取胜.面对中国人对质量的渴求,不少企业也乐于索要中国市场能够承受的价格,甚至发现高价可能有助于创造一种质量光环
8、效应,从而在心理上争取到客户.婴幼儿奶粉就是其中的典型,由于对国内产品的不信任,使得婴幼儿奶粉常常可以以到岸4-5倍的价格销售,但仍旧销售火爆.星巴克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它在中国除了提供质量上乘的咖啡外,其实还为国人提供了中国品牌产品所稀缺的高质量的休闲空间,而很多国人也愿意为了这个空间付出相应的代价.(对于这一点,之前的专题《星巴克“暴利”: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