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829349
大小:40.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25
《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期广安市广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九年六月十六日关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近日我们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现场走访、组织座谈、听取汇报等形式,初步挖掘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做法,找到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继续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办法,供参考。一、农村劳动力基本现状(一)结构状况。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52万人,按性别分:男27.98万人,女24.02万人,分别占53.8%、46.2%;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7.07万人,初中29.95万人,高中13.42万人,大专及以上1.56万人,分别占13.6%、57.6
2、%、25.8%、3%;按年龄阶段分:30岁以下20.12万人,30—40岁12.53万人,40—50岁11.34万人,50岁以上8.01万人,分别占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
3、edit—9—38.7%、24.1%、21.8%、15.4%;按职业技能分:有专业技能7.7万人,无专业技能44.3万人,分别占14.8%、85.2%。(二)富余状况。2008年,我区保有耕地面积为63.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0.61亩,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1.225亩。按一个农村劳动力可以承担3.5亩耕地的劳作计算,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3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迫切需要将这部分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出路和生活空间。(三)转移状况。近三年,我区年均转
4、移劳动力35.4万人,其中省外转移约23.1万人、省内转移约12.2万人、外派劳务660人,实现劳务收入21.4亿元。全区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一是转移区域向全国各地拓展,主要流向广州、珠海、东莞、深圳、大连、上海、昆明等经济发达地区;二是转移行业向多个层次延伸,外出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承包工程、经商、创办企业分别占外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80.79%、10.34%、7.41%、1.46%;三是转移方式向常年输出转变,将农田转包、租赁给他人经营,与用人单位签订3—5年的长期用工合同,举家外出的农村家庭逐渐增多;四是转移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年龄大多在21—45岁之间,约占外出
5、劳动力的70%左右。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做法(一)狠抓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增强转移就业能力。从统计情况来看,全区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职业技能缺乏,转移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针对此情况,各地各相关部门loanapprovalandpostcreditapprovalofficer/atalllevelsinaccordancewithcreditapprovalrules,licensingandeventualexerciseofcreditdecisionpowerofpersonsorinstitutions.Reviewfindingsandrevie
6、wcomments,accordingtotheBank'scredit—9—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有效增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转移能力。一是灵活方式搞培训。着力发展社会办学力量,现有18所社会办学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3.5万人,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阵地。实行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单独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采取下乡办班、上门培训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满足了不同层次求学者的需求。二是整合项目搞培训。统筹安排“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品牌培训”等培训项目,打捆使用培训资金,招标确定培训机构,近三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
7、8万人。三是围绕需求搞培训。针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经济实力较好的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仅2008年,就有300余人通过创业培训,开办起小工厂、农家乐等经济实体,带动周边群众转移就业,达到了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双赢效果。(二)发展产业经济,增大容量,搭建转移就业平台。突出发展产业经济,筑牢转移接纳平台,促进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推进工业化,接纳富余劳动力转移。强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成为接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