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793103
大小:20.3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24
《中医药与日常饮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与日常饮食姓名:张美玲学号:121502031021班级:12级对外汉语3班【摘要】中医药是一种调理性的药物,能够让身体由内而外地调理而达到阴阳平衡,在不伤害身体的前提下得到治愈。中医的宗旨是对症下药,多方面联系辩证分析病因,做到全面而准确地确诊。中医药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它们的关系是药食同源,在日常饮食中,运用中医药的药用原理,达到预防和治愈疾病的效果。通过药膳来防治日常的常见疾病。中医药对四季中的饮食也有讲究,不同的季节,饮食也有所不同,这与中医的阴阳平衡息息相关,热盛伤阴,寒盛伤阳,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所以在饮食中需达到阴阳平衡,身
2、体才不会得病。引言中医药学,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中医药和西医药最独特的优势是中医的“药食同源”。中医药来自于天然药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大量食
3、物既可作食物,也可作药物,即为药食两用。然而,作为药食两用的食物也要用恰当的饮食方法,不可胡乱搭配,因为中医药有相生相克的性质,所以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季节、病因等特殊情况进行药膳调理。一、中医药与常见疾病中医病因学说中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中医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世尊其为"医圣"。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张仲景的理论将病因概括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其他原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疠气,内因
4、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其他因素包括外伤和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外因--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的概念源于"六气",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它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在正常的环境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包括六气太过(如夏天theprovisionsofelectricpowerconstructionengineeringqualitysupervisionandquality...2.4.1.1theunitwor
5、ksacceptancerateof100%,thequalityevaluationofatotalscoreof95orabove;2.4.1.2regulatedWeldingNDTinspection100%,regulatedweldingapassingrateof>99%,andweldbeadappearance;2.4.1.3boilerhydraulic热极、冬天寒极),六气不及(如暑天不热或冬天不冷),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温而反寒,冬季应寒而反温),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骤冷、骤热)等,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发病,这
6、时六气就变成六淫。1、中医治疗感冒中医将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两种,治疗方法也有很大不同。风寒冒主症: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痰稀,甚则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或汗出而恶风寒。其治法为辛温解表,疏散风寒。此时应该采用辛温解表药,通过发汗和驱寒来治疗寒症引起的感冒,例如麻黄、生姜水、桂枝、羌活等。风热感冒主症: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涕浊,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黄而粘稠。其治法为辛凉解表,疏散风热。此时可以用辛凉散热中医中成药,例如夏桑菊冲剂量、板兰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等。如果发热较重,咽喉肿痛明显,可以配服双黄连口
7、服液或清热、解毒口服液,而且饮食宜清淡,可以和白萝卜汤、梨汤。2、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疾病脾胃虚寒人常有以下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得温减轻,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大便稀溏,四肢不温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因此,如果您有了以上表现,那么就应该对脾胃的保养格外注意了。中药调养暖胃。 选用温热性质的中药,如肉桂、花椒、高良姜、香附、附子等中药捣碎,放入棉布袋内,扎紧袋口,置于锅内,隔
8、水蒸至70~80℃取出,置于患者胃脘部来回推烫。开始时药袋温度高,采用提起放下的方法烫疗,落下时用力轻、速度快。药袋温度降低至40℃左右时,延长药袋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