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ID:1679047

大小:40.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13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_第1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_第2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_第3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_第4页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学中国经济毕业论文 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中国经济论文题目:浅谈双轨制的历程及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摘要]双轨制是中国政府在“增量改革”阶段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传统的计划定价方式逐步过渡到市场定价方式上去。对于这种极容易产生“寻租空间”的体制设计,经济学家和普通群众对它的认识是不同的。经济学家较多的是从理性的角度,通过衡量一项制度的成本与收益来分析双轨制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普通群

2、众更容易看到的是它消极的一面。本文通过回顾双轨制的历程及学界围绕其作用的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双轨制的形成是总结前段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是调和多方利益后的博弈均衡结果,对其作用的认识更应该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关键词]双轨制增量改革中国经济转型一.引言双轨制是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是1979年—1993年间中国所实施的渐进式“增量改革”(体制外优先改革)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粗略说来,双轨制就是指同时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价格体制,随着体制外价格机制的逐渐发育、壮大,最终让

3、体制内价格丧失其显赫地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联系双轨制在促进经济转轨中的作用将双轨制勾勒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指商品和服务存在着双重价格;第二层面指明相对于经济中的国有部分,双轨制给当时的“增量”部分(非国有经济)提供了充分的成长空间;第三层次针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为在粮食批发价格逐步放开后,双轨制使中国农民的温饱乃至小康问题,有了解决的曙光。本文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介绍了双轨制及简单讨论了它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二.双轨制历程回顾双轨制思想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

4、年的浙江“莫干山会议”(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从那次会议之后,“双轨制”这一思路成为中国渐进改革的标识。其终结大约可以划定到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的1997年。1.双轨制思想的形成1984年9月在浙江举行的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上,以社科院的研究生华生为代表的一批青年经济学者综合了各方的观点,向决策层提出实行“放调结合”的双轨制改革建议。他们主张从生产资料价格改革入手,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和完成整个价格体系的调整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联系当时关于改革方案的争论,双轨制思想的提

5、出是有其特殊背景的,它是中国改革从实践经验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改革参与者(政府、企业、居民)博弈的均衡结果。(1)50年代到80年代改革的实践经验得出,要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必须进行体制外体制改革,这首先必须培育市场定价的方式。双轨制思想的形成是向国企放权让利改革(76年—80年)失败后的经验总结,是借鉴农村价格改革(79年—84年)的成功经验后的必然结论。以下通过对改革历程的回顾,具体说明这一点:从1958年—1978年间实施的向地方政府放权为目的的“体制下放改革”,到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微

6、观效率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1976—1980)”,80年代以前的中国改革几乎是屡遭失败的。尤其是76年—80年的国企改革,纯粹进行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而不进行配套的经济体制改革(如价格改革),使企业不能够得到及时灵活的价格信号指引,结果不但促进不了企业的效率,还容易使经济陷于混乱。因此,这段时期的改革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欲推进改革,促进资源配置效率,除了推进国企内部改革之外,还必须有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定价机制作为外部辅助,这就必须坚决地对传统的计划定价机制进行改革。以“培养和壮大市场

7、定价机制”为目标的“双轨制”就是在国企改革难以推行,急需培育市场定价机制的背景下形成的,它是国企改革失败的经验总结。回顾中国的改革历程,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改革基本上走的是“体制内改革”的道路,即维持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为主导的部分权力下放。如1958年1978年多次“体制下放”,但结果却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内不少经济学家,如孙冶方、马洪、蒋一苇、董辅礽等人受南斯拉夫“自治企业”制度的影响,提倡中国的改革应该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先解决微观效率问题。“扩大

8、企业自主权”成为这段时间经济思想界的主流。受学界思想的影响,1978年四川省开始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改革。虽然“扩权”改革在开始的几个月内明显地提高了试点企业职工的增产增收的积极性,但是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很快就表现出来。总的说来,这种给企业扩权的改革只注意了如何通过“扩权”去促进企业微观经济效率,而没有注意到与“扩权”相配套的外部经济环境(如价格体系)的改革,因此,这种在整体计划经济框架不变条件下提高企业“积极性”的做法并不一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践的不断“试错”使人们逐渐意识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