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724262
大小:2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24
《2015公务员你所不能错过的湖北省文化遗产-佘鸿耀010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你所不能错过的湖北省文化遗产湖北华图佘鸿耀根据往年考试经验,2015湖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大概应该会在今年六月份举行。虽然还有近半年的准备时间,但是各位考生朋友应该开始制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了,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想要通过湖北省直事业单位考试的同学而言,前后应该至少经过三个复习阶段:基础阶段、演练阶段和模考冲刺阶段。湖北省省情在以往的湖北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当中有所涉及,但是省情内容涵盖了自然概况、社会概况、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等等方面,复习起来可能很多考生会感觉抓不住重点,笔者通过这篇文章将对省情易考点
2、做一个汇总,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在省情诸多知识点中,各位2015湖北省直事业单位考生应该重点掌握历史文化的内容,全省各个地方比较著名的文化遗产是考试中易涉及到的内容。对于文化遗产,各位考生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说来记忆,这样的话不仅比干巴巴的死记硬背记得牢靠,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历史素养。1.民间文学(4项)孝感市——董永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自汉代晚期诞生于湖北孝感,至今已近两千年。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疋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
3、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传说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但早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且与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作为一件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伍家沟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六里坪镇的一个行政村落,毗邻丹江库区,
4、素有"九沟十八洼,一百单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说。该村有3.9平方公里,223户,871人,有半数以上成人都会讲故事。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等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集,共76万字。20世纪80年代,在伍家沟村已发现民间故事一千多个,民歌千余首,该村因此被相关机构命名为"民间故事村"。这里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歌谚语、谜语、歇后语的密集地带。伍家沟故事被国内外有关专家称之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宜都市——青林寺谜语湖北宜都市高坝洲
5、镇有个青林寺村,这个村有一千一百多人,几乎人人都善讲谜语,有的农民掌握的谜语达五千则之多。该村出版了《青林寺谜语选》一书,被称为“中国民间谜语第一村”。对于“太阳”他们这样打谜:“东方一棚瓜,伸藤到西家。花开人做事,花落人归家。”对于“风”,他们这样比喻:“一匹白马上西山,一无笼头二无鞍。谁人逮住无鞍马,不是神来也是仙。”农民们将自然风光吟诵得如此亲切可爱,表达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热爱之情。他们对农事劳作的叙述,更是巧妙生动。如弹棉花:“白雪纷纷,伯乐操琴。问是何调,人人知音。”机器辗米:“大口朝天,小口朝地。吞进黄金,
6、吐出白玉。”forthequalityofreviewsandreview.Article26threview(a)theCCRAcompliance,whethercopiesofchecks;(B)whetherdoubleinvestigation;(C)submissionofprogramcompliance,investigationorexaminationofwhetherviewsareclear;(D)theborrower,guarantorloans日用器物也成了猜谜对象,如:“远看一只碗,近看
7、腿不短。光是往里倒,横直倒不满(漏斗)。”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下堡坪故事是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这里民间文学历史悠久,经历了古代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融合期。下堡坪乡,流传着2000多个民间故事,乡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讲故事。据调查,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两千多个。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能讲200个故事以上的有4人。现年67岁的谭家坪村农民刘德方能讲四百多个故事,且能传唱一百多万字的山歌、薅草锣鼓歌、丧鼓歌、花鼓戏和皮影戏,被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2
8、.传统戏剧(5项)武汉市——汉剧汉剧属皮簧腔系,早期称"楚腔"、"楚调",以后又称"汉调"、"汉戏",俗称"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黄三越调"的谚语,在鄂东又有"一清二弹"之说,称汉剧为"乱弹"或"弹戏"。文献记载中曾有"湖广调"、"黄腔"、"皮簧"等称谓。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其主要声腔为西皮、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