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646832
大小:3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23
《论文:辛弃疾词的“忠君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文:辛弃疾词的“忠君气”在词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瑰丽的奇葩,如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都是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让人讽诵吟哦之后口留余香。然而纵观词坛,能雄视百家,领袖一代的词人当首推辛弃疾。辛弃疾词作之丰居于两宋词坛之首,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堪称为矗立于两宋文苑中的一座瑰奇多形的艺术峰峦。辛弃疾在出生的时候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的爷爷虽然在金国任职
2、,心里却一直希望“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远望故乡,同时,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时时刺痛着辛弃疾的内心,辛弃疾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报国雪耻恢复中原的远大志向,这在他的许多词作中都有体现。大概是对祖国的感念太切,辛弃疾在他的许多词中都抒发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鲜明地表现出他的“忠君气”。辛弃疾作为一名封建文人,他不例外地成为了“忠臣”思想的忠实执行者。自辛弃疾勇擒叛徒张安国南归后,“忠君”思想就成了他词的主旋律,他将过多的希望寄托在了君王身上,希望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
3、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虽然官职很小,但他仍满腔热忱的募化着抗击金国的大计。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初次来到建康任通判,他内心对朝廷仍然寄以厚望,盼望朝廷能够启用主战派将领,来抗击金国,以达到收复中原的伟大业绩。这个时期“忠君”情结在他的内心起着主导作用。“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从这些词句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辛弃疾多么希望自己和赵介庵等主战派能够得到君王的重用。但是,他的满腔热情一次次地被君王无情的冷落,他把这些都归罪于投降派,对君王不产生一点点怀疑,并希望“贤明”的君王不轻信投降派的谗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
4、垣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遭遇再多的坎坷,辛弃疾依然是志向不改,还在天真地幻想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大有韩愈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气势。虽然辛弃疾一腔热血欲洒疆场,南宋皇帝却不买账,任由他去折腾。此时的辛弃疾已经对南宋皇帝热情有所降温。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调任湖南转运使。他回到后方后,在各地奔波辗转,但是却一事无成,不由得感慨万千:“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柝。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这时,辛弃疾由被动等待
5、转为靠自己的努力而实现理想,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辛弃疾积极创建“飞虎军”,使“北虏颇知惮畏”。辛弃疾经历几十年的漫长等待、一次次的打击和遭遇冷落,对南宋皇帝的认识愈来愈清楚,这时辛弃疾虽然没有在他的词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强烈的不满,但是那种淡淡的怨气已经现于笔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很显然,辛弃疾对当朝的皇帝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但是,辛弃疾在他的词中把他这数十年来所遭受打击和冷遇产生的悲愤、压抑和不满都深深地压在了心里,一直到他生命的终结,都未曾表现出来,这
6、就说明了辛弃疾始终对南宋朝廷抱有幻想,即使有时他明明知道不可能,也要在梦中麻痹自己一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可怜一个勇冠三军、骁勇善战的辛弃疾,只能在对往事的回味中来过一把收复失地的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
7、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时光的流逝中,辛弃疾感到自己的体力一年不胜一年,而收复失地的理想却遥遥无期,此时的他遍看吴钩,遍拍栏杆,又有何用?但此时的辛弃疾虽然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但是还希望有人明白他的“登临意”“揾英雄泪”,对君王还心存侥幸。在我国词坛上,恐怕很难再找到一位能像辛弃疾那样用一腔热血去写词的人了。可以说,他的词“数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他的词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也是那样令人热血沸腾。也许有人会认为辛弃疾的“忠君气”有些傻,但是在那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社会中,我们确实不应该再对他苛求什么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