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

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

ID:16616794

大小:2.95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8-08-23

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_第1页
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_第2页
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_第3页
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_第4页
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布氏杆菌病—医学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布氏菌病的临床诊治布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是布氏杆菌(brucella)所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临床诊治护理要点预后及预防病原学布氏杆菌是G-需氧杆菌,无鞭毛、芽胞及荚膜,呈球杆状。在组织液、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培养常需要特殊培养基,培养周期需2—4周。在病畜分泌物、排泄物中可生存4个月,食品中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曝晒10~20min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很快

2、将其杀死。国际公认的布氏菌属(Brucella)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羊种布氏菌(Brmelitensis)1、2、3型牛种布氏菌(Brabortus)1、2、3、4、5、6、7、9型猪种布氏菌(Brsuis)1、2、3、4、5型犬种布氏菌(Brcanis)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Brneotomae)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ovis)新发生物种:海洋种布氏菌(Brmaris)鲸型、鳍型病原学病原学羊布氏菌1887年,英军医生Bruce马尔他布氏杆菌牛布氏菌1897年,丹麦医生Bang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菌1914年,

3、美国的Traum全球性疾病,我国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等牧区,菌属主要以流产布氏杆菌(牛种菌)及马尔他布氏杆菌(羊种菌)为主。流行病学传染源已知的布氏杆菌宿主有60多种,包括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流产物或死胎及其阴道分泌物皮毛乳汁尿液胎盘等传播途径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饲养、挤奶、接生、屠宰及皮毛肉加工)经消化道传染经呼吸道传染(气溶胶)人—人感染少,有母—婴,性接触感染的报道。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兽医、畜牧者、皮毛工及屠宰工人病后有一定免疫力,再次感染者2

4、%~7%人群易感性布氏杆菌病的感染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的免疫状态。细菌在细胞内寄生,被认为是布氏病易复发的原因。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发病机制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2、菌血症阶段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4、慢性布病阶段5、慢性纤维化阶段布氏菌消化道皮肤粘膜呼吸道淋巴液局部淋巴结感染量少、毒力弱机体抵抗力强布氏菌在淋巴结内局限感染量大、毒力强机体抵抗力弱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多发性病灶形成(肝脾骨髓、淋巴结)迁延性病灶病灶外播散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隐性感

5、染痊愈慢性期急性期治疗发病机制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病理改变病理改变肺:卡他性肺炎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三叉神经。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

6、累;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发病和前驱期症状: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发病急骤者约占10%。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起病缓慢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治无症状,常发生在高危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高热,明显症状、体征(包括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滴度的血清学反应者。(二)急性期:(一)亚临床感染:临床分期发病在3个月~1年,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即有慢性炎症存在),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试验阳性者。发病1年以上,体

7、温可正常,有布病症状或体征,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试验阳性者。如果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已确诊的病人,体温正常但仍有症状或体征,血清学检查阳性也应视为慢性期病人。(四)慢性期:(三)亚急性期:临床分期10%的患者治疗后数月复发,亦有2年复发者,需与再感染鉴别。未经治疗或亚急性、慢性病例引起骨、关节、脾、肝、泌尿生殖器等局部病变。(五)复发:(六)局限型感染临床分期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热型不一,变化多样。主要症状4.2531无热0

8、.413稽留热9.3363驰张热12.7893间歇热15.36112不规则热42.11307低热15.78115波状热构成比(%)例数热型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热是典型的热型,发热可持续2-3W。波与波之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近年来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