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615785
大小:176.0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23
《【历史】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州一中2016届高三文科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文科综合说明:本试卷1-6页为第Ⅰ卷,7-12页为第Ⅱ卷兼答题页,考试结束后收回7-12页答题页。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D.嫡长
2、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2.秦汉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形成B.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D.“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3.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B.“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
3、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4.“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B.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5.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此观点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76.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可以通
4、过征服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这是因为A.雅典城邦成年男性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B.雅典城邦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C.希腊城邦重视自由和独立自主D.希腊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共同体7.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8.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
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背景是A.英国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B.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使神学遭到排斥C.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城市化进程加快,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英国开拓市场,通过普及英语传播本民族文化9.著名历史学家瑟诺博斯曾写道:“宪法曾赋予共和国总统以任命阁员之权,但没有决定在任何限度以内他可以真正使用这种权力。……宪法中,虽规定有内阁,但内阁如何运用,内阁总理地位如何,则都靠习惯的发展。……几个政党联合轮流执政
6、使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下列不符合作者对该宪法评论的是A.宪法的产生适应了社会需求,实现了各利益集团的权力平衡B.内容不全面造成的缺陷为当政者提供了很大解释空间C.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D.议会有一定制约总统的权力10.二战结束的时候,在日本,盟军对其进行民主化改造过程中,最高司令部发布了一系列命令,以外科手术的方式清除战时教科书中的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以天皇为中心的神道宣传内容。1946年,盟军最高司令部要求日本政府审查新编的历史教科书,保证没有天皇崇拜和军国主义的内容,盟军司令部则有最后审查权。这种对历史记忆的反思和修正说明了A.历史教科书
7、的编写是政治进程的一部分7B.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C.一个民族的历史是通过历史教育建构、记忆和传承的D.历史是一个客观的进程,但历史记忆却是人为的建构11.读图中两幅图片,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柏林墙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B.柏林墙成为二战后德国分裂的象征C.柏林墙是西德修筑的,防止东德人逃入西德D.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2.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