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2邯郸市高三二模语文答案详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模答案详解1.BA原文有“似乎”一词,并且,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正是就此进行讨论吗?C原文是“才能”;D“虽无空洞之嫌”错。2.A不是作者所持观点。3.C“释义的方向不出格”错。4.B.藉,衬垫。这里指俘虏和杀死的敌兵多而杂乱,重重叠叠。5.C(①③⑥都不是“直接”表明)6.D.“心存怨怒,以致”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属乱加因果。7.(1)万均与弟弟万彻于是客居幽州,凭借才能勇武被罗艺厚遇善待。(因1分,客名词用作动词1分,被动句式1分,厚善形容词活用1分,文意通顺1分)(2)城中气氛死寂,击鼓不能成声调,这是破败灭亡的征兆啊。(鼓1分,声1分,兆1分,判断句式1分
2、,文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薛万均本是敦煌人,后来移居京兆府咸阳县。父亲薛世雄,大业末年任涿郡太守,薛万均与他弟弟万彻于是客居幽州,凭借才能勇武被罗艺厚遇善待。(后)与罗艺一同归顺款服唐朝,高祖授予薛万均上柱国、封为永安郡公的官爵。窦建德率领十万军队入侵范阳,罗艺迎出抵抗他。薛万均说:“(敌我军队)众寡不对等,应当用计谋取胜。”就教罗艺用羸弱兵卒在水边阻击来诱惑敌人,薛万均自己率领一百名精锐骑兵藏匿城左。建德军队渡河,薛万均趁他们渡过一半时阻击他们,大败他的军队。第二年,建德率二十万骑兵前来进攻,贼兵已经爬上城墙,薛万均与万彻率领敢死勇士百人钻出地道,乘敌不备攻
3、打他们的背后,敌军惊慌溃败离开。柴绍征讨梁师都时,任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距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军队突然而至,唐朝军队退却,薛万均兄弟纵横击杀,斩其骁将,虏阵大乱,乘势进攻,俘获及杀伤甚多。突厥军败逃,唐朝军队就围困住师都。诸将都认为城池险要不能攻下,薛万均说:“城中气氛死寂,击鼓不能成声,这是破败灭亡的征兆。”不久贼人果然斩杀师都后归降。不久跟随李靖征讨吐谷浑。军队停驻在青海,薛万均、薛万彻各率百名骑兵行走在前,猝然与虏寇相遇,薛万均单枪匹马奔驰突击,没有敢于阻挡的。回到阵营后对诸将说:“贼寇容易对付。”再次骑马前进攻击,斩首数千级,勇冠三军。追
4、击虏寇飞奔到积石山时,大风吹折军旗,薛万均说:“虏寇将要来了!”于是整兵布阵,不久虏寇果然到来,薛万均径直冲上前斩杀了他们的将领,敌人的军队就溃败了,薛万均追击到图伦碛(qì)才回师,与李靖在青海会师。作为侯君集的副帅攻打高昌,曲智盛坚固防守,城池不能攻下,薛万均指挥军队进击,智盛恐惧,就投降了。被进封为潞国公。适逢有人控告薛万均与高昌女子关系不正当,太宗想要彻底查办。魏征说:“君主应以礼节对待大臣,如所控告的是实情,罪行尚且是轻的,如不是实情,那么损失就惨重了。”下诏不再查办。后来太宗临幸芙蓉园,薛万均因为清理行宫不谨慎(致有闲杂人等)被捕入狱,忧愁愤懑而死
5、。太宗惊愕悲痛,为他哀悼,下诏陪葬于(皇家)昭陵。后来曾经赏赐群臣貘皮,到薛万彻时错叫成薛万均,(于是)伤感地说:“薛万均是我的元勋旧臣,忽然口呼他的名字,难道是死者有知,希望(得到)这个赏赐吗?”于是命人取过貘皮焚烧,满座的人都伤感叹息。8.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9.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
6、眠(1分)。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三)(1)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2)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3)林寒涧肃属引凄异(每空1分,有错则不得分)11.(1)C3分B2分E1分(A“表现了猎人对鹰的关爱与呵护”错;D“这又表现了它的桀骜合自信”错。E“凭借聪明才智”不妥。)(2)猎人:①坚毅顽强;②沉
7、着冷酷;③有谋略。鹰:①开始,暴烈悍野,桀骜不驯,性情高傲,渴望自由;②后来,愤怒急躁,意志崩溃,戾气尽失;③最后,温良驯顺,成为工具。针对各点,结合原文简析即可。(3)①渲染气氛;②衬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针对各点,结合原文简析即可。(4)如认为猎人是最终赢家,则可根据文意,结合小说中猎人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最终把雄鹰驯化成狩猎工具来论述;如果认为没有赢家,则可结合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论述,表明人虽然把鹰熬成了狩猎工具,但从长远来看,或许这正是人类的悲哀。以上三个小题,分析有道理即可酌情赋分。12.(1)E3分C2分D1分(A“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
8、学等公益事业”不是在“民国14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