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42455
大小:215.71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8-22
《【物理】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40分)(1-5单选,6-10为多选题)1.下列物体中,不能看作质点的是( )A.计算从北京开往上海的途中,与上海距离时的火车B.研究航天飞机相对地球的飞行周期时,绕地球飞行的航天飞机C.沿地面翻滚前进的体操运动员D.比较两辆行驶中的车的快慢 2.物体M从A运动到B,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那么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B.C.D. 3.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直角三角形斜面体B上面,B放在弹簧上面并紧挨着竖直粗糙墙壁,处于静止状态.
2、现用力F沿斜面向上推A,A、B仍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不变B.A、B之间的摩擦力一定变小C.B受到的弹簧弹力一定变小D.B与墙之间可能没有摩擦力 224.一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从开始运动起,通过连续三段位移所经历的时间依次为T、2T、3T,则这三段位移的大小之比为( )A.1:2:3B.1:3:5C.1:4:9D.1:8:27 5.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在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它在中间位置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A.当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3、,v1>v2,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B.当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当物体作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C.不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有v1<v2D.不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都有v1>v2 6.若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加速度减小时,则( )A.汽车的速度也减小B.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C.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静止D.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 7.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根据图线作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体始终沿正方
4、向运动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s后速度开始沿正方向运动C.在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2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D.在t=2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8.如图所示,木块A和B接触面水平,在水平力F作用下,木块A、B保持静止,则木块B受力的个数可能是( )22A.3个B.4个C.5个D.6个 9.两个中间有孔的质量为M的小球A,B用一轻弹簧相连,套在一水平光滑横杆上,两个小球下面分别连一轻弹簧.两轻弹簧下端系在一质量为m的小球C上,如图所示.已知三根轻弹簧的劲度系数都为k,三根轻弹簧刚好构成一等边三角形.则( )A.水平
5、横杆对质量为M的小球的支持力为Mg+mgB.连接质量为m小球的轻弹簧的弹力为C.连接质量为m小球的轻弹簧的伸长量为D.套在水平光滑横杆上的轻弹簧的形变量为 10.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B.2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C.6s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D.4s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9m22 二、实验题(18分).11.某同学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主要步骤是:A.在桌面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
6、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C.用两个弹簧秤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秤的示数;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秤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E.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F.比较力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上述步骤中:(1)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
7、号是和;(2)遗漏的内容分别是和. 12.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是经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的一段,计数点序号(按打点顺序计数)是1、2、3、4…,已知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纸带上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印点.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m/s2,小车做(填“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3.为了测量一个高楼的高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根长为l的绳两端各拴一重球,一人站在楼顶上,手执上端的重球无初速度的释放使其自由下落,另一人在楼下测量两球落地的时间差△t,即可根据l、△t、g得
8、出高楼的高度(不计空气阻力).①从原理上讲,这个方案是否正确,理由:.②从实际测量来看,你估计最大的困难是.22三、计算题(42分)14.(10分)(2013秋•安徽期末)如图所示,AO是具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