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川省大竹县文星中学2015年春高二下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丑在文化中的位置张法丑是一种文化现象,为文化所规定。文化世界以多种方式呈现,其一便是感性形象。美学就是从感性形象方面去把握文化的。美学对感性形象的把握有两套方式,第一套分为正常、美、丑。第二套由第一套发展而来,分为(由美而来的)美感、(由悲而来的)悲感、(由丑而来的)喜感。从文化的角度看丑,主要与第一套分类相关。美是高于正常的理想形象,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形象
2、。一旦确立了正常的标准,美与丑就随之产生出来。俯仰历史,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地被建构起来,又不断地被解构消逝。虽然具体的正常、美、丑不断变化且呈为多样,但在不同之中又有共同的规定。那么,丑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说:“无形式的质料自身即丑。”即在客观上,一个感性形象如果没有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式呈现,就是丑。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说:“感性认识的不完善就是丑。”即从主体上说,当面对一个从文化的正常标准来说不完善的感性形象时,就产生了丑感。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丑是不成功的表现。”即当人制作文
3、化物品或艺术作品时,没有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意图,这物品和作品就是丑。这三个方面虽然是从美学上得出的,但这里以文化的角度观之,由此,可得出丑的两个特点: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的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丑的中文字源是胼指——手的畸形。在远古,恶与丑字义相通。《说文解字》说“亚(恶),丑也。象人局背之形”,即身体畸形。丑后来为“醜”,由“酉”与“鬼”组成。酉是秋收冬藏之象;鬼是生命消逝之变。在与生命的理想(生)和自然的理想(春)的比较中,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在原始图腾观念里,那些模仿反刍动物
4、把门牙拔掉的部落,那些把鸟的羽毛插入自己的嘴唇、耳朵、鼻中的部落,是主动的变形,因此不是丑,而是与图腾相联系的怪。而手之畸形、身体畸形,都是无奈的结果,因而是丑。丑不仅在美学中被建构,而且在文化中被建构,从而在与正常、美、丑相关联而获得自己定义的同时,又与美一道,与文化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相关联。当真假善恶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11时,会被进行美学感受和审美判断。形象的真假善恶也会影响到是美感还是丑感的美学感受,文化要借助于美感与丑感去实现自己认为的真与善,去批判自己认为的假与恶,从而美丑的运作具有了文化的功
5、利性,又从而如何把握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联与区别,变成了一个甚有争议的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看,因为有丑,文化产生了对丑进行“矫正”和“救助”的行业体系和文化行动:美容行业、健身行业、礼仪训练、道德规训、艺术欣赏、心理治疗……这些行业体系和文化行动内蕴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这里不展开论述。而从本文的角度讲,文化自身的形象美感同时也关联着公序良俗,我们应力求从正面让丑转化为正常或美,从负面防止丑流向可悲、可恶。因而,对行业体系和文化行动来说,美和丑的理论甚为重要。1.(本题3分)下列关于“丑”的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
6、文意思的一项是A.丑是一种为文化所规定的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丑,丑是低于正常的畸形的形象。B.丑与恶两个字在远古时代字义是相通的,两个字的中文字源都是胼指,也就是手的畸形。C.在对丑进行矫正和救助的行业体系和文化行动中,丑的理论和美的理论都是十分重要的。D.丑在美学中与文化中的被建构中,又与美一道,与文化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相互关联。2.(本题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社会生活中如果确定了正常的标准,那么丑与美便随之而来,并且不断地被建构和解构。B.我们应该力求从正面让丑的转化为正
7、常或美,因为文化自身的形象美感也关系着社会秩序。C.从文化的正常标准来说,一个不完善的感性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就会产生丑感。D.远古时代,那些模仿动物把门牙拔掉或者把鸟的羽毛插入自己耳朵的行为都是属于丑的行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部丑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地建构丑,以及产生因丑而成的各种审美类型的历史。B.化丑为美,化丑为悲,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丑的每一种转化,都是一种文化的建构。C.一个形象的真与假、善与恶会影响人们的美学感受,从文化上说美丑的运作不具有功利性。D.从目前
8、来看,如何把握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联与区别,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4.(本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苏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11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苏东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