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28372
大小:3.68 MB
页数:222页
时间:2018-08-22
《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潘麗珠先生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研究研究生:陳樺蓁撰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國國文立學臺系灣碩師士範專大班學碩士論文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研究研究生陳樺蓁撰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研究目錄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一李商隱詩與象徵藝術的會通…………………………………2二相關研究成果之回顧…………………………………………3第二節研究範圍與方法……………………………………………10一研究範圍(一)研究範疇…………………………………………………11(二)研究徑路………………
2、………………………………….12二研究方法………………………………………………………15第二章李商隱其人其詩……………………………………………17第一節生平及交誼一落拓王孫家門孤寒二功名仕進蹭蹬苦悶…………………………………………18三天涯飄泊寄身幕府………………………………………23第二節時代背景………………………………………………….28一宦官藩鎮弄權………………………………………………..30二牛李朋黨傾軋………………………………………………..33第三節文學上的承襲表現……………………………………….35一晚唐的文學風尚…………………
3、…………………………36二文學上承繼先賢……………………………………………38(一)繼承屈宋、徐庾(二)刻意學杜………………………………………………40(三)瓣香李賀………………………………………………41三詩文創作的突破……………………………………………42(一)型塑特色之因…………………………………………43(二)思想的啟發……………………………………………45四作品風格表現………………………………………………47(一)初露風格個性期………………………………………48(二)著重身世感慨期………………………………………..49(三)感傷詩風
4、成熟期……………………………………….50第三章象徵藝術………………………………………………………52第一節對寫實精神的抗衡一自然主義的式微………………………………………………53二象徵主義的創闢………………………………………………55第二節藝術風格的傳播……………………………………………57一重要作家……………………………………………………..61二歐風東漸……………………………………………………..63三象徵主義在中國………………………………………………66第三節從詩到繪畫…………………………………………………70一文學與繪畫的界限………
5、…………………………………..71二文學與繪畫的互動……………………………………………74三文學與繪畫的互文現象………………………………………76第四節著名象徵畫作的表現手法…………………………………79一象徵藝術表現(一)典雅雋永的夏畹……………………………………………79(二)神秘冷酷的牟侯…………………………………………..81(三)想像獨特的魯東……………………………………………83二表現的方式……………………………………………………87第四章李商隱詩與象徵藝術第一節李商隱詩傳統詮釋之省思………………………………….91一傳統詮釋方式
6、二特殊創作型態………………………………………………93第二節李商隱詩的表現……………………………………………96一已悲節物同寒雁(個人思維)………………………………97二更無鷹隼與高秋(社會民生)………………………………102三不學漢臣栽苜蓿(生活遇合)………………………………107四相見時難別亦難(無題創製)………………………………110第三節李商隱詩與象徵藝術的聯結………………………………114一時代的風尚(一)當代風習…………………………………………………115(二)文風遞嬗…………………………………………………116二素材的共性………
7、……………………………………………118(一)神話事象……………………………………………...119(二)女性形象………………………………………………...126(三)自然物象………………………………………………...133(四)色彩形象………………………………………………..144三內容的鋪陳…………………………………………………….148(一)美麗與哀愁…………………………………………..150(二)光明與陰霾…………………………………………..152第五章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155第一節傳達末世之思一生死
8、一分冷熱頓異………………………………………..157二文人相輕自古而然…………………………………………162三主觀意識……………………………………………………..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