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

ID:16519523

大小:170.8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14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_第1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_第2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_第3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_第4页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福建省福州市格致中学2016届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一、选择题:24.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5.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B.宗法制度

2、文化的反映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26.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C.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D.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27.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这个时代是下列何者?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28.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

3、说:“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A.民主共和B.自由平等C.救亡图存D.公正法治2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其中的“转折点”应该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0.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11象征着新生民

4、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31.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A.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C.将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32.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由良田起程,至郴州,一路民众欢

5、迎,鞭爆劈拍之声,不绝于耳。出村远道恭候,该地农民协会,组织尤为整齐……将来革命成功,当推湖南第一,而军人尚在梦中,可胜太息。”据此判断,该日记应写于A.五四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运动时期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3.“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34.下图为淞沪会战时的一幅宣传画(图下方文字,从右至左是:唤起民众、训练民众、组织民众)

6、,下列对该画主旨概括准确的是11A.坚决抗战B.武装抗击C.全民族抗战D.抗战必胜35.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C.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Ⅱ卷(材料题,共160分)41.(12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

7、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4分)材料二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

8、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11成当时中国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