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

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

ID:16515203

大小:4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13

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_第1页
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_第2页
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_第3页
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_第4页
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_第5页
资源描述:

《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论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看地域文化积淀摘要:语言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地方谚语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嵊州地方谚语的形成集中了嵊州百姓千百年来的人文智慧,本文从嵊州地方谚语的来源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从三方面重点考察嵊州方言谚语中的民族地域文化:重农重教的剡中文化精神、勤俭自爱的民间文化心理、敬神讲义的嵊州民间习气。关键词:嵊州;地方谚语;地域文化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温端政先生在《谚语的性质、范围和分类》[1]一文中认为:

2、“知识性是谚语性质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谚语与惯用语、歇后语的区别是谚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惯用语、歇后语“不具有知识性”。谚语与歌谣的本质区别在于“谚是语言单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谣是一种文学形式,同民歌、儿歌一类,属于民间文学。”谚语与格言的区别在于“格言属于个人的言语作品,不属于语汇范畴;而谚语的语言单位,是语汇成员。”这些观点对我们认识与研究谚语起到了指导作用。嵊州市(原嵊县)地处浙东中部,位于曹娥江上游,剡溪之滨。北接会稽山,东连四明山,西面与诸暨东阳毗邻,南面为层峦叠嶂的山区,系典型的丘陵山区。早在一万多年前就

3、有人类繁衍生息,2005年发掘的迄今为止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新石器早期遗址“小黄山文化”,更见底蕴深厚。1995年撤嵊县设嵊州市。现以“越剧之乡”“茶叶之乡”“竹编之乡”美称誉海内外。嵊州方言隶属浙北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嵊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的民间文学普查活动,共采录谚语21007条,歌谣1687首,编委会根据“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反复进行甄别筛选,整体出版了《嵊县歌谣谚语卷》,分经济类、自然类、生活类、乡土类、社交类、修养类、事理类、时政类,共计收谚语1421条。这些都是嵊州地方谚语研究的极好

4、资料。作为一种语言表现形式,嵊州地方谚语有其自成一格的结构体系和表达方式,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嵊州地方谚语反映了嵊州人们丰富多样的民俗生活。本文选题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于《嵊县歌谣谚语卷》、嵊州地方志书、风俗土谚等包含的谚语材料,以及结合田野调查的材料共计1万多条。内容涉及自然、气象、农事、生产、文化、礼俗、时政等方面。本文先从嵊州地方谚语的来源、特点进行分析,进而考察嵊州地方谚语中的民俗地域文化。一、嵊州地方谚语的来源嵊州地方谚语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各种文献典籍,例如:1.夹雨夹雪,无休无歇娄元礼《田家五行》2.家有长业,虽

5、饥不饿《韩非子》引语3.行得春风有夏雨陈后山《谈丛》4.日出早,雨淋脑;日出旰,晒杀雁罗大经《鹤林玉露》5.生意做勿着一遭,老婆讨勿着一世杨诚斋《江东集》“种田勿收一年事,娶妇不着一生贫”相同。二是民间创作,嵊州谚语大多是嵊州百姓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例如:1.七太公,八太婆男孕七月,女孕八月,生者辄多寿2.和尚道士夜来忙3.老鼠进米硼,小狗落屙缸4.头大官胚,手大贼胚5.猫三,狗四,猪五,羊六,牛十二,马廿四此言孕育之期二、嵊州地方谚语的特点分析1.从语音韵律看,嵊州地方谚语音韵流畅和谐,朗朗上口为使谚语易于流传、

6、说起来上口,嵊州谚语特别强调上下句句尾的叶韵。嵊州谚语则多选取韵母构造大体相同的语素充当上下句的句尾,从而构成了上下句声音回环的押韵美,例如:“人有十不同,花有十样红”、“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同”与“红”押中东韵“,说”与“做”押坡梭韵。汉语是声调辨义的语言,所以,嵊州谚语音节间的搭配讲究平仄的变化,这就使那些在韵脚上没有押韵的谚语也具有了好听的抑扬顿挫的声音美。例如:“一人见识浅,十人见识长”、“入乡问俗,出门问路”,上例虽然没有押韵,但说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原因是平仄变化在调节着声音的起伏。这些朗朗上口的嵊州谚语

7、至今依然在民间传播,成为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2.嵊州地方谚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语汇嵊州地处浙江省中北部,方言属于浙北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不但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而且在吴语中也是颇有特色的。如谚语“吃过爨筒热老酒,跑过三山六码头”,喻见多识广,其中的“爨筒”,是越地的一种烫酒专器,而“爨”是个古词语,义为烧火做饭;又如“赤脚徒跣”,指不穿鞋跑来跑去,其中“徒跣”非常古雅,《战国策齐策》:“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如“恶人囥臭”(宁愿东西发臭也不给别人吃),囥:藏。《集韵》去声宕韵口浪切:“囥:藏。”“心急

8、慌忙一脚板,屁股跌得两瓣生”,“生”是嵊州方言中特殊的词缀,常附在数量词后面,表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变化的结果。“生”作为词缀在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就说:“李白戏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3.嵊州地方谚语形象生动谚语要在人民群众中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