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07077
大小:327.2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10
《【语文】陕西省府谷县麻镇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陕西省府谷县麻镇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评卷人得分一、现代科技文阅读(6—9小题,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
2、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我国历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
3、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
4、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1.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9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2.下面对“珠落玉盘”用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
5、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评卷人得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
6、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B
7、.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C.会暮,约诘朝合战会:适逢D.援不至,遂没焉遂:于是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①保裔选精锐赴之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