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ID:1645270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12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3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20分)1.按要求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中的句子,每条横线上填一句。(10分)(1)________________,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腕楼饯别校书叔云》)(2)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诗经)三首》)(3)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人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5)今年六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乎湖”的壮观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况将一去不复返了。(6)古诗词中有不少含“草”字的句子,请写出一句(课内外均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6题。(10分)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②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班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乎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

3、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振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③【a】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b】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c】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d】这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e】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f】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

4、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g】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财富。④罗马废墟,一个千古流传之绝响,一个万世不灭之辉煌。2.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1)倾()(2)亘()3.文中第②段有两个错别字,用横线在字下标出,将正确的书写在下面字格中。(2分)4.下面的句子是从第③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句和()句之间。(2分)面对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5.文中加“—”线的部分是对偶句,也叫对仗。根据其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

5、工整。(2分)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6.罗马是座古城,在其历史上有许多优美传说、重大事件、著名人物,请任选一个作答(只需写出传说、事件的名称,人物的名字)。(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50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0分)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

6、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7.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⑴造饮辄尽____________________(2)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2分)10.“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