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ID:16347256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9

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1页
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2页
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3页
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4页
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新课标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尤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成了现今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教学计划的实施,不应该只是死搬教学设计的内容,由于现实课堂的灵活性,多变性,教学目的的实现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体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课堂提问是一种积极的传授知识,检验教学效果和反思教学的过程的方法;是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桥梁;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重要手段。提问得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会挫伤学生积极性,阻断学生思路,效率低下。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2、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一、控制“度”,量变引起质变  语文的知识是浩瀚的海洋,课堂也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

3、、含混不清、模棱两可;遵循利用i+1输入理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

4、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而且初中生的注意力大概只能维持10-15分钟时间,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所以课堂应该重“质”而“适量”。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

5、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

6、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全面统筹,量体裁衣。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

7、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