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ID:16312575

大小:1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9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_第1页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_第2页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_第3页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_第4页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古地貌恢复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古地貌是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差异压实、风化剥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构造运动,往往导致盆地面貌的整体变化,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前人对古地貌恢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无论是思路上还是方法上,都有过大胆的尝试,业已形成了丰富的方法和理论,一般主张从构造恢复和地层厚度恢复两个方面着手。目前已有很多专业的软件投入使用,这给古地貌恢复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尤其是构造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古地貌恢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2.1构造恢复2.1.1构造恢复现状在盆地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基底沉降才使盆地得以形成和发展。自

2、Sleep研究得出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基底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规律后,基底沉降分析已成为大陆边缘和板内张性盆地成因研究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基底沉降由构造沉降和负载沉降两部分构成。构造沉降由地球动力作用引起,负载沉降则是指当构造沉降发生之后形成的盆地空间被沉积物充填时,沉积物本身的重量又使基底进一步下沉而形成被动增加的沉降。因此,从基底沉降中剔除负载沉降即为构造沉降。据现有研究成果,引起沉积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有均衡(Airy,1855)、挠曲[5]和热沉降[6],[7],[8]三种。其中均衡模式基于阿基米德(Archimedes)原理,认为岩石田没有任何弹性,各个沉积柱间相互

3、独立运动,故又称为点补偿模式或局部均衡模式。挠曲模式也基于阿基米德原理,但把基底对负载的响应看成材科力学中受力弯曲的弹性板,认为其均衡补偿不仅发生在负荷点,而且分布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之内,又称为区域均衡模式。热沉降模式认为热效应导致岩石圈发生沉降,因为岩石圈增温快(如岩浆侵入),冷却则慢得多,而冷却岩石的密度和浮力比炽热岩石的低。一般地,由热机制导出的沉降分初期快速沉降(由于岩石圈变薄)和后期快速沉降(由于岩石圈冷却收缩)2个阶段,McKenzie(1978)称早期为初始沉降,晚期为构造沉降。三种沉降模式各有优劣,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地质情况予以选用。一般认为,均衡模式适用于被大量高

4、角度断层分割并且各断层块体间负载互不传递的地区(如我国东部的断陷盆地),且这种条件多出现于断陷盆地发展的初级阶段。挠曲模式适用于构造简单的大型盆地(如鄂尔多斯盆地)。热沉降模式则多适用于岩石圈受热与冷却阶段性明显的拉张型盆地。由于挠曲模式和热沉降模式涉及参数较多,问题复杂,且参数(尤其是一些地球物理参数)取值难度大并常随温度和时间变化,因此除特殊的理论研究外,多数都采用简便的均衡模式,这必然会导致一定的误差,但一般误差不大。以拉张型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例,其后期的张裂后阶段或坳陷阶段由于断裂活动停止,更符合挠曲模式,如采用均衡模式计算则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不过这种误差对构造沉降量

5、的影响一股只有10%一20%,不会使整个沉降曲线的形状发生明显改变,而且误差通常是从盆地边缘向中心逐渐减少的[9]。正是鉴于这种思路,早在2O世纪4O年代~5O年代,前苏联石油地质学家奈曼、马什科维奇等人发展了“宝塔图”古构造分析方法,并以此方法对高加索、西西伯利亚等单旋回地台盆地进行了系统的古构造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69年Da-halstrom等提出了平衡剖面的概念;Roeder和Witherspoon(1978)利用平衡剖面技术重塑了田纳西州东部的岩相古地理,并探讨了利用复原的剖面研究褶皱和逆掩构造区生、储、盖组合原始分布空间的可行性;而SuppeJ(1983),Sha

6、wJ和SuppeJ(1994),Rowan(2000)等进一步发展了平衡剖面古构造恢复的思想,不仅定量研究了古构造的变形过程,还探讨了古构造圈闭演化过程中局部变形带的空间分布特点。Gibbs(1983)首次系统地将源于压缩构造区重建的平衡剖面技术用于拉张构造区的古构造重建,自此张性盆地古构造重建日益深入,主要表现在重建的变形机制(模式)不断增多。最早采用的变形机制是Verall(1981)的垂直简单剪切,即“恒水平位移”模式,又称CheVron模式,Davison(1986)提出应用“岩层长度不变”模式,Whiteetal(1986)提出具更广泛意义的倾斜剪切模式,William和

7、Vann(1987)提出“恒位移”模式和“滑移线”模式,wheeler(1987)对“恒位移”模式和“滑移线”模式提出质疑,指出它们与其前提条件—“平面应变”有矛盾,遗憾的是此两模式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陈伟等,1993),现只是略作变通(William,1991),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10]。古构造恢复的最终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认识构造叠加变形的动态过程,其二是复原构造变形之前的古构造形态。而从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来讲,古构造恢复又可分为两大分支。其一是大型古盆地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