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11758
大小:4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9
《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与审题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与审题原则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所谓审题审材常见病症1. 脱离材料 随意而为2. 朦胧感知 似是而非3. 抓一鳞而弃全鱼4. 抓现象而弃本质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
2、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乌鸦乌鸦学老鹰抓小羊→羡慕→被牧羊人抓住对象内容牧羊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它也很可爱啊
3、!”立意知人难,知己更难、正确认识自己、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人贵有自己之明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方法小结: 1、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2、因果推导分析法3、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4、找关键句关键词5、辨证关系法6、寻找材料的异同点这则材料中心事件乌鸦学老鹰抓小羊 结果 被牧羊人抓住原因:机械地模仿、照搬,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立意:正确认识自己。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考虑自身的条件,确定好人生的位置。考考你:为什么小孩会这样说呢?小结方法:2、因果推导分析
4、法即由结果去推导原因,分析实质。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常常都是一些现象,是事件发展的结果。我们如果从这个结果出发,去探究原因,往往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1 猩猩喜欢喝酒。村里人摆上甜酒,用大小杯子装着。猩猩见了,知道是诱惑。但其中一个对大家说:“何不尝一点点呢?不吃多了就行!”于是大家先喝小杯,不久又取大杯喝。它们实在抵制不住甜酒的诱惑,大饮而醉。村人趁机追捕,无一幸免。立意:戒贪婪5例2比利时国王和王后有一次宴请成名以后的爱因斯坦,派马车夫去火车站接站,车夫一直等到车站的人散尽的时候,也没有接到爱因斯坦,就独自赶车回到
5、了皇宫,他刚刚回来,就看到爱因斯坦衣着朴素、风尘仆仆地步行赶来了。原因分析爱因斯坦步行而来 :没有接到爱因斯坦穿着朴素:成名后依然简朴爱因斯坦简朴的美德:贯穿其人生的始终需关注如下的分析没有接到------爱因斯坦太简朴 ——没有引起车夫的注意-----车夫势力眼------做人不能太势力眼材料: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以果溯因法材料: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
6、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以果溯因法鲤鱼↓鲫鱼↓米虾↓空白结果追 溯原因 井里捞鱼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材料: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3、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
7、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8、”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4、找关键句关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