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11052
大小:51.5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08-09
《明代自然灾害论文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明代自然灾害论文 摘要:“田地陷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迫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甚至弃农经商的重要原因,而“田地陷阱”现象的形成与频繁的自然灾害、定额田赋制度缺陷以及灾
2、害应对制度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意味着传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而定额的田赋征收制度并没有风险因素的考虑,而在灾害发生之时,封建官府非但没有有效的灾害应对措施,而且试图维护定额田赋制度,力求转嫁灾害风险与损失的举措迫使广大灾民逃离故乡,不愿继续承种土地,“田地陷阱”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其影响与后果均不可低估。 关键词:明代自然灾害;明代人口;制度缺失;“田地陷阱”;重赋论;灾害风险 土地向来被视为民生之本,农业之基础,然而,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却一直存在着一种与珍视土地相悖背的、厌弃与逃避承种土地的离奇现象,笔者称之为“
3、田地陷阱”。“田地陷阱”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大量农民畏惧拥有土地,不愿租种土地,甚至离土离乡,四处流亡。古今许多研究者往往将这种农民逃亡问题归咎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不合理的封建田赋制度等诸多因素,特别是赋税过于繁重的因素尤为讨论者所关注。然而,面对“田赋陷阱”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与自然背景,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分析与评价上述某一种因素,都难以给出较为完满而妥帖的解释。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选取中国传统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时期与一个典型区域——明代山西为研究切入点,在全面分析自然灾害与人口变动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与定额田赋制度的交互作用,对“田地陷阱”问
4、题的形成进行较深入的探讨,进而展现传统赋税制度与灾害应对制度的致命缺失以及“田地陷阱”对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造成的深刻影响,抛砖引玉,以就教于高明。 一、“田地陷阱”问题及其成因解析——质疑”重赋论” 据笔者所见资料,“田地陷阱”之语出自明代大臣周诗的奏疏。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丙戌,周诗在其所上奏疏中明确提出了“田地陷阱”现象,他指出: 方今天下最苦,民贫不乐其生。臣尝吏于南北,稍知病源。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阱,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贷产而僦庸,又其甚者则弱者逃,强者盗矣……臣又闻淮之南北,逃亡特甚,有
5、经行数千里绝无人烟。 “田地陷阱”问题即谓“视田地为陷阱”,表现为广大农民不愿拥有土地与耕种土地,以务农为畏途,或弃农经商,或弃田产而为佃佣,最为甚者出现农民抛家弃产,大批逃亡的社会现象。翻阅明代文献,与周诗相类似意见的表述并不少见。如明末清初人士叶梦珠在《阅世编》中强调:“里中小户有田三亩、五亩者,役及毫厘,中人之产,化为乌有。狡书贪吏,朋比为奸,图蠹虎差,追呼络绎,视南亩如畏途,相率以有田为戒矣,往往空书契券,求送缙绅,力拒坚却,并归大户,若将浼焉,不得已委而去之,逃避他乡者。”《田产》笔者所谓“土地陷阱”问题外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核
6、心就在于农民不愿意拥有土地,低价贱卖土地,甚至连富人也不愿意购置土地。当然,“田地陷阱”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普遍民户大量逃离故土,即全面地放弃田产以及逃避由土地带来的赋税负担。通常,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常常被称之为“生存之本”与“财富之源”,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反过来,农民珍视土地,渴望拥有土地,也在情理之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兼并问题相当突出,经济史研究者在论著中常常集中揭示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兼并之弊,以及痛陈广大农民丧失土地之痛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土地
7、矛盾,将土地分配给那些缺地的农民,那么传统农业社会的主要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了。然而,周诗与叶梦珠等人的奏疏却反映了另一种与人们惯常理念颇相悖离的真实情形,即除了一小部分可以奸欺他人的“豪宦”阶层之外,广大平民百姓无论富者,还是贫者,都将“田地”视为不敢涉及的“陷阱”与“畏途”,不愿意拥有耕地。广大农民放弃土地,大批地逃避他乡,无疑是对土地收益预期完全绝望的表现,可视为“田地陷阱”极端化的典型体现。 关于“田地陷阱”及农民逃亡现象产生的原因,古今众多的观察者与研究者进行了相当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极富启发意义的解析意见。概括而言,
8、主要有“灾害论”、“重赋论”以及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论等等,如早在汉代人们就提出了“民有七亡七死”论[3]卷72《鲍宣传》注:汉哀帝在位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