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310830
大小:12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9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语文》课程介绍一、课程概要:《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二、课程教材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 编:赵恩龙 王青副主编:朱枝娥 张华明参 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
2、.北京:中华书局,1999[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6]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
3、.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4、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四、本课程教学特色(一)内容的丰富性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
5、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2.审美性:作为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都是精选自不同时代的佳作,凝聚着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界的独到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大学语文的教学,就
6、是要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3.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
7、、生活提供指导,又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二)手段的创新性1.充分利用声、像、媒体声、像、媒体的独特功能与魅力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同时,声、像、媒体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三)方法的多样性1.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诗经·蒹葭
8、》的主题思想有“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相思说”“哲理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个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