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

ID:16290878

大小:647.50 KB

页数:109页

时间:2018-08-09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_第1页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_第2页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_第3页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_第4页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109-1.文学作品的阅读1.1多角度的理解与文学美的品鉴案例一:萧红的小说创作综观萧红研究的这一曲折过程,不难发现以往的萧红研究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历来的研究者总是习惯于以左翼文学的标准来考察评价萧红的文学创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对于《生死场》的评价,几乎都是从“抗日文学”这一角度加以肯定,誉之为“最早出现的抗日小说”,以致不少现代文学史稿本干脆将萧红表述为“抗日爱国女作家”。有的稿本对萧红的评价更为简略,只在“东北沦陷区文学”一节里对《生死场》略加描述,提到《呼兰河传》时,也只说它是萧红个人寂寞情

2、怀的写照,其余作品几乎只字不提。称萧红是“抗日作家”,固然揭示了其部分作品精神实质的某些方面,但这一界定是不恰当的;而且这种界定本身依据的是一种外在的政治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作家必须表现出战士的姿态,作品必须为抗日服务,“革命”、“进步”与否,以及是否表现工农大众的“火热斗争”,就成为评价作家及其创作的最重要的价值尺度。于是,萧红大量并不直接反映重大社会政治斗争的作品,不仅被完全忽略不提,而且不断受到有意无意的误解和误读。如《呼兰河传》由于题材与抗日无涉,描写的人物又缺少“进步”色彩,就被认为是萧红创作“不可否认的退步”,是她“现实的创

3、作源泉已经枯竭的证明”。而对萧红本人的悲剧命运,则归因于她陷于狭小的个人生活圈子无力自拔,认为“在萧红就是以强者的姿态生长,壮大的途中又软弱下来”。这一误读,无疑削弱了萧红创作的审美意义和丰厚意蕴。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节案例-109-她的作品自传性很强,溶进了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愈是在个人感受与生存幻觉的迷天雾地中,就愈能充分地发挥她的天赋才华与独特个性。萧红创作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艺术感觉力和艺术表现力。她凭借女性纤细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捕捉

4、情感记忆中富有韵致的人事景物,抒写现实的人生和自我的情怀。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均无不灌注了性灵智慧的生气,仿佛从心底流淌出的歌,诗意蕴藉、凄美动人。其中尤以小说的艺术成就最高,最具内在的意蕴与生命的质感。因此,本文在这里集中地研究她的小说。而研究萧红的小说,又不能不联系她的悲剧人生,只有把这位自传型作家的生命活动和创作内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读,才能充分了解其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蕴及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真正挖掘出萧红小说的美质。一部小说的影响,不在于它的主题是否深刻,而主要在于是否具有深广的情感容量,特别是作家是否表达了

5、属于他自己的最独特的人生体验。任何一个作家,即使是天才作家,也只能在他体验最深的生活领域中,产生对人生独有的感悟,找到新的发现,从而在整个文学的坐标系中确立个人价值的坐标点。萧红正是这样一个注重情感体验和生命体悟的自传型的作家,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回忆和表现。因此,只有从生命和情感的角度来解读萧红的艺术世界,才能得其真味真意。萧红被放逐的灵魂饱受悲凉和苦难,她把自己深刻的悲剧体验融于艺术性的思维和语言中,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质地丰厚的悲剧意蕴。那种来自人生的刻骨的悲凉成为萧红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

6、生命哲学的本体是人,生命之于人类是一种能量的运动体系,是一个在文明与野蛮的对峙、搏击、融合中不断追求、扬弃、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作为哲学意义上的生命,它由生命意识、生命形态、生命的元气与活力合构。由此来观照萧红笔下的乡土世界,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生命沉睡图。在这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有着个性人格和价值尊严的个人。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存在,重复并加固着传统习惯的积淀,世代延续中看不到生命的流动和发展,更没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改革和创造,而是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生命状态。案例二:阿Q—许三观,20世纪一种新的写作方式文学欣赏导引网络课程资源之各

7、节案例-109-阿Q诞生70余年以来,文学理论界一直在探索鲁迅创造这个不朽典型的艺术奥秘。很多作家也在以阿Q为借鉴,努力创造新的典型。逼近20世纪末的几年里,有一位青年作家从的新的视角道出了这一奥秘,并在创作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这位青年作家就是余华。他在《虚伪的作品》一文中公布了自己的文学宣言。作为知音的莫言完全赞同这个宣言,并作了更为精要的转述:"故事的意义崩溃之后,一种关于人生的、关于世界的崭新的把握方式产生了。这就是他在《虚伪的作品》中所阐述的: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

8、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个宣言代表了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和思维方式。而这种全新的文学流向,在中国,正是由鲁迅作品、特别是《阿Q正传》所开创的。20世纪末期,余华和莫言重新感悟了它,并当作文学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