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69533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8
《泵坑专项施工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泵坑专项施工方案1工程概述进水渠和尾水渠部位布置有经常性排水泵坑,将施工期间的渗水、降水、施工废水等汇集在该集水坑内,用水泵抽排。为加快进水渠、尾水渠混凝土的施工进度,上下游经常性排水泵坑不能间断,因此布置在进水渠和尾水渠部位的经常性排水泵坑在进水渠、尾水渠回填施工并验收完成后才能将拆除并回填施工。2编制依据(1)《进水渠铺盖结构及钢筋图》(2)《尾水渠铺盖结构钢筋图》3施工布置3.1施工道路本工程进水渠、尾水渠泵坑施工道路采用现有的混凝土施工道路即可满足其施工要求。3.2施工用水、电本工程施工所需的水、电主要为泵坑混凝土施工时所需。进
2、水渠部位施工用水可从布置在上游围堰背水面的水箱内直接接引,尾水渠可从尾水泵坑内采用潜水泵抽取;施工用电全部从基坑内主体混凝土施工配电盘就近接引。4施工程序(1)进水渠泵坑施工程序基础处理→测量放线→混凝土挡墙施工→铺盖混凝土施工→井点降水→泵坑内水下混凝土回填施工→泵坑顶部铺盖混凝土施工(2)尾水渠泵坑施工程序基础处理→测量放线→集水井施工→混凝土挡墙施工→尾水渠底板施工→井点降水→泵坑内水下混凝土回填施工→截石槽施工5施工方案(1)进水渠泵坑结合进水渠泵坑布置部位及该部位底板结构设计特点,需在泵坑周围浇筑四道混凝土挡墙才能满足泵坑周围
3、底板结构砂卵砾石回填设计要求。待泵坑四周铺盖施工完成后,将泵的架设位置提升,泵坑内抽排水不间歇,用2台1.6m3的液压反铲同时进行混凝土垂直运输,将泵坑内水下混凝土回填到一定高程后将泵全部拔出。待等强完成后再进行泵坑顶部铺盖混凝土施工。(2)尾水渠泵坑结合尾水渠泵坑布置部位及该部位底板结构设计特点,需在泵坑周围浇筑三道混凝土挡墙即可满足泵坑周围底板结构砂卵砾石回填设计要求。在泵坑周围底板和集水井施工完成后,先行在集水井内进行井点降水,待泵坑内水位距泵坑基础低于50cm时用液压反铲将泵坑内水下混凝土回填至EL556.70高程。待等强完成后
4、再进行截石槽施工。6施工方法6.1混凝土施工(1)混凝土运输混凝土运输主要采用自卸汽车及混凝土罐车,装料、卸料时混凝土最大自由下落高度控制在1.5m以内,保证整个过程中混凝土骨料不分离、不漏浆、不泌水。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时,做到混凝土运输道路平稳,不发生运输途中急刹车、急转弯等有伤混凝土质量的情况。(2)混凝土入仓混凝土入仓以满足混凝土浇筑强度要求,避免出现仓号内混凝土初凝为原则,主要考虑长臂反铲直接入仓,台阶法浇筑。(3)混凝土平仓振捣混凝土振捣采用φ100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器插入混凝土的间距,应不超过振捣器作业半径的1.5倍,且按顺
5、序插入混凝土,间距一致,防止漏振,振捣器应将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当混凝土和易性较差时,采取加强振捣等措施;仓内的泌水必须及时排除,下雨天浇筑混凝土时,应对仓号进行覆盖,避免雨水进入仓号内。(4)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18h及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养护。7施工进度计划进水渠泵坑施工计划于2012年4月10日开始,于2012年4月11日完成;尾水渠泵坑施工计划于2012年4月20日开始,于2012年4月22日完成;8资源配置8.1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见表8-1。表8-1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单位数量
6、备注1液压反铲日立360台31.6m32长臂反铲22m台13自卸车25t辆24油罐车5t辆15洒水车5000L台16插入式振捣器φ100台57灌浆泵SGB6-10台18自动记录仪LH3000台29混凝土搅拌罐车10m3台210高速制浆机ZJ-400台111输浆泵BW250/50~70台18.2劳动力配置主要劳动力配置见表8-2。表8-2主要劳动力配置表序号工种单位数量备注1液压反铲司机人82汽车司机人83其他司机人24振捣工人85水电工人26普工人77技术人员人28管理人员人29合计人399施工质量保证措施9.1混凝土施工(1)混凝土浇
7、筑严格执行“三检制”,备仓完成后,需经现场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2)混凝土拌制、运输等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不得出现离析、泌水等现象;混凝土浇筑应保持连续性,不得出现初凝现象。(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专职质检员现场旁站,做好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4)雨天浇筑混凝土时,做好混凝土运输、浇筑过程中的防雨工作,防止雨水流进混凝土。(5)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对施工质量缺陷进行处理,并由专人负责及时对其进行长期洒水养护工作,并做好书面记录。10安全文明措施(1)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杜绝施工现场习惯性违
8、章。(2)配置专职安全人员,每天现场巡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危险源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3)加强对汽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严禁酒后驾驶、超速行驶等不安全行为。(4)做好现场用电管理工作,防止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