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221176
大小:10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8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生网瘾现象的成因————基于网络群体理论的分析用这个理论视角是因为深受人大沙莲香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分析》和朱力教授《社会问题报告》两书的影响,朱力教授认为对一个现象进行分析必须放到每个个体所在的群体中去,而沙莲香教授则尝试提出“网络群体”概念,于是我很自然的把这两个观点结合起来,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现存的文献中关于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不外乎从家庭、学校以及学生心理分析,而偶尔有从网络本身进行分析的,据我搜集也只有互动理论。当然在行文过程中,困难是少不了的,也许是对“网络群体”理论本身理解不够,也许是还没有完全习惯从特定理论视角对某一现象进行分析——过去的论文都是穷尽自己所知对某一现
2、象进行归因。这一次,算是对自己进行一个交代。虽然老师也给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只能修改到此,真诚希望老师抽空的时候可以再给我邮件进行指点。政行学院05级唐克20050603321【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特殊群体,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在以往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中,都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分析倾向,对于外在的环境分析十分重视,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或者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各个要素单独分割进行思考,没有形
3、成系统的分析。基于此考虑,本文以“网络群体”作为分析工具,把网络这个直接作用的客体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产生进行解释和分析。【关键词】:大学生网瘾网络群体随着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在中国的普及,网络成瘾作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已经被社会所关注。关于沉迷网络而造成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题的报道时常付诸报端。根据CNNIC第二十一次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数已增至2.1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1
4、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与人口总体相比较,网民属于其中学历较高的人群,大专及以上网民比例占36.2%(如图一所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如果按网民职业来进行划分,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8%(如图二所示)。同上(1)网民学历结构(2)网民职业结构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脚步,许多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网络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
5、,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我国大学生因网络成瘾而难以自拔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疾。一、文献回顾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不同的专家学者从各异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对这些分析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整合,借鉴其分析的亮点,然后结合本文所运用的理论,可以让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网瘾现象时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深度。总的来说有下述几种观点:1.网络成瘾的“失补偿”假说“失补偿”假说对于网络成瘾的基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大学生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候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恢复常态发展,即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
6、发展偏差或中断,即网络成瘾问题。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著《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研究和调查》,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2.文化角度陶宏开教授通过长期在美国和国内生活经历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在国内,传统文化断代,宗教信仰缺失,法制不健全,大学生容易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寄托情感,极易导致网瘾现象发生。同上,第135-136页。3.家庭因素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沟通,家庭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会对孩子,尤其是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以应是
7、教育为主,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与身体或生活,而不管其他其他方面,尤其是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注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交流,也不注重孩子的社会交往,上了大学离开父母的管制后,孩子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暴自弃以至于迷失在网络中难以自拔。李恩君:《大学生网瘾现象以及应对措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4.学校教育说目前的教育体系下,很多老师侧重于以学生成绩为中心建构教学体系,学生学习生活负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