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152069
大小:6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8
《黄原胶的市场状况与技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黄原胶又称黄胶、汉生胶,分子量200~600万,浅黄色至白色可流动粉末,稍带臭味。黄原胶是由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campestris)发酵产生的细胞外酸性杂多糖,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如玉米、淀粉等),经生物发酵工程培养、乙醇提取、干燥、粉碎而得到的一种高分子微生物聚合物,它是由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乙酸和丙酮酸组成﹝1﹞。黄原胶是新型多糖类发酵产品,1961年首先由美国Kelco公司投入工业化生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地矿、食品、医药、纺织等20多个行业。 1、黄原胶的性能黄原胶是目前国际上性能
2、较为优越的生物胶,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集增稠、悬浮以及乳化稳定等功能于一身,主要表现为:a、突出的高粘性和水溶性黄原胶易溶于冷水和热水,它是具有多侧链线性结构的多羟基化合物,其羟基能与水分子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网状结构,而且在很低的浓度下仍具有较高的粘度,如l%浓度的粘度相当于明胶的100倍左右,增稠效果显著。b、独特的流变学特性黄原胶具有独特的剪切稀释性能,当施加一定的剪切力时,流体粘度迅速下降,而除去剪切力后,流体又恢复原有粘度,且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这种流变性能,使黄原胶具有独特的乳化稳定性能(所谓乳化性是指在一个悬乳
3、体中,将油滴分散并悬浮到已增稠了的水溶液中),从而使黄原胶成为一种高效的乳化稳定剂。c、优良的温度稳定性大多数高分子化合物,如羟甲基纤维素、海藻胶、淀粉等一经加热,粘度即明显下降,而温度低至零度左右时,分子结构和性能即发生变化,而黄原胶在一个相当大的温度范围内(-18℃~80℃)基本保持原有的粘度及性能,具有稳定可靠的增稠效果和冻融稳定效果。d、PH稳定性黄原胶溶液的粘度基本不受酸、碱的影响,在PH1~13范围内,能保持原有性能。e、令人满意的兼容性黄原胶与各种盐类有着良好的兼容性,黄原胶与高浓度的糖或盐类共存时能形成稳定
4、的增稠系统,并保持原有的流变性,与其他化学物质(酸、碱、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均有令人满意的兼容性。f、黄原胶的安全性黄原胶是采用天然物质为原料,经发酵精制而成的生物高聚物,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所属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已正式批准其为安全食品添加剂,而且对添加量不作任何限制。此外,黄原胶还有较强的抗酶降、良好的润滑性等特点,这些优良的性能大大扩展了黄原胶的应用范围。 2、国内外生产状况2、1国外生产状况 50年代中期美国农业部北部研究中心在制定开发有用的微生物调查中,Jeanes等人发现
5、了黄原胶,它的生产菌是野油菜黄单孢杆菌X.CampestrisNRRLB-1459,可使淀粉转化为水溶性多糖。1961年,美国Kelco公司首先采用野油菜黄单孢菌NRRLB-1459开始了黄原胶半工业化生产,主要用于油井的钻井泥浆及采油技术,1963年正式工业化生产。此后研究发现甘蓝黑腐病黄单孢杆菌、锦葵黄单孢杆菌、胡萝卜黄单孢杆菌、木薯萎蔫病黄孢菌、美人蕉枯叶黄单孢杆菌等都能产黄原胶。美国经过多年毒理学实验,1969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黄原胶作为食品添加剂,其后欧洲各国相继批准黄原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19
6、75年,黄原胶载入美国药典,并公布了质量标准。1983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农组织(FAO)也批准黄原胶作为食品工业用稳定剂、乳化剂、增稠剂。目前已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黄原胶,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德国和中国等,国外主要生产厂家有美国的Kelco公司、Pfizer公司,法国的Rhone-Poulene公司、Nero-Rousselotsatia公司,另有Miles公司、CecaSA公司、ADM公司等。黄原胶工业化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使黄原胶的发酵产率、糖转化率、发酵液胶浓度等
7、指标大大提高,发酵周期大大缩短。目前世界上黄原胶生产最高水平已达到:50m3单罐发酵年产量200~240吨;淀粉投料浓度由4%~5%提高到8%~9%;发酵黄原胶浓度已达到5%左右;原料多糖转化率接近80%;发酵周期由72~96h缩短为48~52h。 1979年全世界黄原胶年产量为18000吨,1990年世界黄原胶产量已超过5万吨,1996年世界黄原胶产量已超过6万吨,2000年达到10万吨。2、2国内生产情况我国黄原胶研究起步于70年代末,主要研究单位有:南开大学、山东省食品发酵设计研究院、无锡轻工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微
8、生物所、四川省抗菌工业研究所、郑州工业大学生化中心和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等。1979年南开大学生物系首次分离得到一批黄原胶菌株,并提纯鉴定了这种酸性多糖,1985年率先在国内研究食品级黄原胶,并于1986年通过了食品级黄原胶产品和生产菌株的毒理学安全性试验。经国家有关部新门病理学试验与毒性试验后,198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