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ID:16149773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8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_第1页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_第2页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_第3页
资源描述: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百越族称源流新探发布日期:2010-2-25编辑:cyb来源:       摘要:百越及其后续民族族称繁多,对于这些族称的来源、含义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历史、民族学、语言学材料对百越各种族称进行分类,阐释其来源、蕴意。“夷、越、俚”等称谓为越人自称;“瓯、勾吴、乌浒、僚”等称谓源于百越语“人、我们”(兼作民族自称);洞(侗)、仲、撞(壮)等称谓为“田坝”意,“洞人”(蛮),即为“田坝人”之意。    关键词:百越民族族称源流探索    “越”作为族称历史久远,商代即已出现,因其支系较多,战国末年又被

2、称作“百越”。从历史文献看,对百越及其后世的称谓除了越,常见的还有夷、夷越、蛮夷、瓯及俚僚等数十种。秦汉以降,百越及其后世不断融合于汉族,居住地域萎缩了,但这一民族并没有消亡,从先秦西汉的百越到中古时期的俚僚,再到现代侗台语民族,其发展脉络是很清晰的。古代百越称谓繁多,这些称谓缘何而生,有何含义,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与现代侗台语民族的各种族又有何关联,这些问题目前还研究得不够。以下试结合侗台语族语言和历史文献两方面的材料来探索。    一、夷、越等名称的来源及其演变   夏商周三代有一支傍渤海而居,南达

3、江淮,善于航海的民族集团,称作“东夷”。因其支系较多,又称“九夷”。商代以后东夷族一部分融入中原华夏民族,另一部分飘移海外,或南移与原居民族混合成为商代以后出现的“越”(商代时已遍布东南沿海地区)。东夷与百越的密切关系是学术界公认的。夷,后来泛指华夏东部、南部的民族,再后来指所有非华夏之族,但这是晚起现象,《史记》、《汉书》、《后汉书》所说的“东夷”、“南夷”、“西南夷”皆指东夷-百越族系。台湾在西汉三国时称夷州,“夷州人即山夷人是继闽越之后,台湾古代越族的名称。”①正因为东夷和百越关系密切,周代以后才

4、出现了“夷越”之称,它和“百越”一样成为百越民族的泛称。如周惠王命楚成王:“镇汝南方夷越之乱,毋侵中国。”②汉、三国、晋亦泛称西南地区的百越为“夷越”。如《华阳国志·南中志》:“南中在昔夷越之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也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唐宋以后,百越后世仍不断被称作夷,有夷僚、蛮夷等称呼。傣族明清时称“百夷”、“摆夷”,民国《镇宁县志·民风志》称当地布依族为“夷族”、“夷家”、“补夷”,民国《富宁县志》亦称该县壮族为“夷人”。由于长期被称作夷,部分布依族和壮族便自称

5、“夷人”,建国初部分布依族、壮族便自报“夷族”,误定为彝族,后来被误定的布依族已改称“布依”,而桂西个别地方的壮族仍归入彝族至今,如田林县定安镇常井屯。长期被称作“夷”并自认为夷人的,唯有百越后世。夷字先秦时代有“平、大、安悦”之意。如《诗·周颂》:彼徂矣,歧有夷之行。夷,平坦。《周颂》:降福孔夷。夷,大;孔夷,大安。《郑风》: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夷,怡悦。以“夷”作族类称呼当不为该字本义的引申,而可能是民族自称的译音。我们认为“夷”是古代东夷-百越民族自称的译音,从部分侗台语民族的自称及中古时期一些百

6、越后续民族的族称可资论证。罗美珍教授曾利用部分侗台语民族的自称(傣tai2,泰thai2,布依joi4、dai4,壮jai4、dai2,黎ai1、dai1、thai1)及泰、傣文献材料构拟了这些民族先民的自称djai,认为古代文献中的夷、俚两种族称是djai的译音。③我们同意这一见解,下面试进一步论证。东汉至隋唐,今粤西、桂东、海南及越南北部的百越后世常称俚(东汉时又作里)。例如《后汉书》卷八六载,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反,“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九真等三郡本为西呕、骆越

7、之地,东汉时这里的蛮里(俚)实为东夷-百越族之后。《三国志》、《晋书》、《隋书》直至《资治通鉴》等均有“俚”的记载,其活动盛于隋唐时。夷,上古余母脂部,俚,来母之部。上古音④夷ǐei(李芳桂rid⑤),俚l(李方桂l)。夷、俚上古音与侗台语族先民自称djai接近,当为侗台语先民这一自称的译写。李方桂先生说:“上古……喻母四等(即余母)很近r或l。又因为它常跟舌尖塞音谐声,所以也可以说很近d。”⑥可见上古余、来二母字声母发音很近,因此汉代前用余母字夷,东汉时用来母字“里(俚)”来译写东夷-百越

8、民族自称djai就不奇怪了。事实上,直至隋代还有夷(余母)、流(来母)相混之事,《隋书》卷八一载,隋炀帝派人入海寻异俗,到了台湾及附近岛屿,称之“流求”,隋时日本使者则称之“夷邪久”,后来到了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又称为“幽术”,一般认为这是同音异译现象。张华《博物志》卷二:“交州夷曰俚人”,此则明言三国交州(今桂南越北)俚人又称夷的史实。南北朝和隋朝华南地区出现的两个族称“衤带”和“”也是侗台语民族先民自称djai的译写。南朝宋沈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