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09470
大小:8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08
《傈僳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傈僳族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探析侯兴华(保山学院政史系,保山678000)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从傈僳族族称来源与含义作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并对“粟栗”与“栗粟”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期达抛砖引玉之目的。关键词:傈僳族,族称,来源,含义Basedonthestudiesfromformerscholars,thearticleisgoingtodoafurtherstudyandexplorationonLisuethnicminotiry’sname,andgivetheauthor’sviewon“Suli”and“Lisu”,hopingt
2、oreachthegoaloffindingmoregoodstudiesonthetopic.Keywords:Lisuethnicminority;minority’name;origin;meanings民族族称犹如一个人的名字,是一个民族的名片,对一个民族来说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含义。同时,探究一个民族的族称不仅有助于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是尊重该民族人民的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之所需,具有现实意义。“傈僳”是全世界一百多万傈僳族同胞共同的称呼,有一定的含义,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史料中有关傈僳族的记载较少,更没有关于其族称考释的直接记录,因此,探
3、讨傈僳族族称来源及其含义的难度较大。近现代以来,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出发,对傈僳族族称的来源及其含义进行推测和解释。笔者就所掌握的国内外有关资料,在对这些推测和解释一一阐述的基础上,拟就傈僳族族称的来源及其含义作初步探析,并对“粟栗”与“栗粟”之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信这会帮助读者对傈僳族族称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一、文献中的傈僳族族称与许多民族族称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种不同,对傈僳族的称呼,从古至今,国内国外,不论自称还是他称,都是比较统一的“傈僳”(lìsù)。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跨界民族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编号
4、为:09BMZ039)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侯兴华(1975-),男,保山学院讲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南亚民族与民族问题。云南省楚雄禄劝、武定的傈僳族自称“傈坡”。但由于方言、个体差异和社会的发展,加之汉语的同音异体字较多和不同的作者采用不同的汉字标注等原因所致,一直以来,“傈僳”二字的音译,在汉语典籍中有近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即栗粟、栗、力些、力苏、、力梭、黎苏、狸苏、卢等。关于傈僳族族称的直接史籍记载,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写作“栗粟”。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载:“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
5、皆乌蛮、白蛮之种族。”樊绰撰,向达、木芹注:《云南志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卷4,第65页。同样的书写形式还见于清代余庆远的《维西见闻纪》“夷人”条:“栗粟,近城四山,康普、弓笼、奔子栏皆有之。”余庆远撰,李汝春校注:《维西见闻纪》,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印,1994年,第51、52页。其次又见于明陈文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载北胜州风俗:有名栗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掘取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岁输官者,惟皮张耳。《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81册,第88
6、页。又见明刘文征天启《滇志》卷三十《羁縻志•种人》载:力些,惟云龙洲5有之。男囚首跣足,衣麻布直撒衣,被以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衣。善用弩,发无虚矢。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径三四寸者前行,自后发弩中其盾,而妇人无伤,以此制服西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82册,第492页。又见于清毛奇龄《云南蛮司志》,也写作“力些”:澜沧卫有力些贼,每聚众杀人、烧庐舍。其次又见于《木氏宦谱•木青传》,写作“力苏”:万历二十五年,云龙洲力苏抢五井提举皇盐作耗奉总兵官征南将军太师黔国公沐武靖昌祚及两台文明,亲率兵征进,杀获八三级,蒙奖花牌
7、表里。又《皇清职贡图》卷七释文称:,相传楚庄蹻开滇时,便有此种。无部落,散居姚安、丽江、大理、永昌四府。又清乾隆《丽江府志略卷上》《种人》载:、有生熟二种,岩居穴处。或架木为巢,囚首跣足,高鼻深眼,身着麻布,披毡衫,猎取禽兽为食。居无定所,食尽即迁,佩弩带刀,虽寝息不离。性凶暴嗜酒,一语不投,即持刀相向。又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写作“力梭”:铁索箐力梭夷叛,抚臣邹应龙讨之,七十二村悉平。又克勒脱纳《云南地理考察报告》,写作“黎苏”:黎苏人,乃藏缅族之一支,彼等到现在似尚继续向南迁移。又和锡光《中甸县志稿》“种人”,写作“狸苏”:狸苏……种荞麦而为食,织
8、麻缕以为衣。另外,《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说:“丽江路,蛮有八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