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135740
大小:374.47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8-08-08
《大临铁路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实施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铁二院监理zhongtieeryuanjianli新建大理至临沧铁路工程施工监理DLJL-1标段 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实施细则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二院(成都)咨询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大临铁路监理站二〇一六年二月批准:目录一、编制依据1二、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11.工程特点12.主要技术标准23.质量标准2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21.监理工作范围22.监理工作重点32.1准备阶段32.2施工阶段3四、监理工作流程41.监控量测监理控制流程图42.发生重大问题的应急处理工作流程图53.监控量测管理流程图6五、监理工作控制要点、目标及监控手段71.控制
2、要点71.1监控量测项目71.2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81.3监控量测频率101.4监控量测控制基准1121.5监控量测系统及元器件131.6监控量测方法141.7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172.监控手段192.1方案审查与批准192.2过程检查与控制192.3巡视检查202.4见证与平行检验21六、隧道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221.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目标222.监理单位职责233.施工单位职责254.监控量测基本规定、工作程序及有关要求275.提交监控量测成果(平台完成)276.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要符合下列要求287.隧道监控量测信息系统的应用312一、编制依据(
3、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2)《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3)《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5)经批准的大临铁路监理项目部(监理规划)。(6)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工管办函(2014)92号。(7)滇西指挥部关于《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实施办法》相关文件。(8)经批准的大临铁路隧道监控量测实施设计要求。二、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1.工程特点1)本监理标段地处滇西南地区,隧道通过地段地质构造复杂
4、、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发育且种类多,具有“矿藏多、断裂带多、地质构造发育、岩溶发育、重力不良地质发育、岩盐发育”等特点。因此,对衬砌施工质量及安全施工要求高。隧道通过地段主要存在不良地质包括有瓦斯、岩溶及岩溶水、断层破碎带、顺层、岩爆、高地应力、危岩落石、岩堆、滑坡等,以及盐溶角砾岩、软岩、石膏、软粘土、盐岩等特殊岩土分布。施工技术复杂,安全风险较大。(2)上述工程特点决定了监理工作32在隧道监控量测工作上需加强内部管理力度,建立监控量测监理实施细则,全面监控施工单位隧道监控量测施工作业的数据真实性、有效性。切实做好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工作。1)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Ⅰ级。2.
5、正线数目:单线。3.设计行车速度:160km/h。4.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2000m,困难地段1600m5.限制坡度:12‰,加力坡24‰。6.牵引种类:电力7.机车类型:客车HXD3D,货机HXD28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预留850条件。9.牵引质量:3000t。10.闭塞类型:自动站间闭塞。2.质量标准隧道监控量测工作质量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1.监理工作范围DLJL-1标段监理里程为:DK0+000~DK107+202.9,正线线路长度约106.088km,包含DLZQSG-1、DLZQSG-2、DLZQSG-3标三个施工标。隧道工程主要有大
6、麦地隧道、墨家营隧道、小麦庄1号隧道、小麦庄2号隧道、巍宝山隧道、林保山隧道、乐秋隧道、大保山隧道、必雄隧道、杏子山隧道、三家村隧道、富密隧道、新华隧道等。其中隧道重点工程有大麦地隧道(11650m)、林保山隧道(14079m)、杏子山隧道(8867m)、新华隧道(12332m)。322.监理工作重点2.1准备阶段(1)审查施工单位拟投入的监控量测人员和设备到位情况及是否满足投标文件约定。(2)审核设计文件,主要审核横断面、沿线水文地质是否与设计相符。(3)审核施工单位提报的《监控量测专项方案》。(4)复核贯通测量复测成果;审查放样测量结果。(5)审查施工单位监控量测人员和仪
7、器设备是否到位并正常运转。(6)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建立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是否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岗位责任制;是否有质量、安全检查制度;专职测量人员是否到位;审查测量检查人员资质是否合格;施工人员是否经过岗前培训和教育。(7)隧道监控量测信息管理2.2施工阶段对现场监控量测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检查以下方面(1)监控量测工作是否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2)现场布点是否按照设计、规范及批准方案布设。(3)检测人员是否到位,措施是否得当,防护用品是否齐全。(4)监测标准和技术要求执行是否正确。(5)监测仪器是否定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