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103436
大小:7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7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成因及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成因及其对策[引言]我校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同中山大学心理研究院展开心理学教育的合作研究。在中山大学心理研究所牛端博士及一众教育专家的带领下,由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校参与编写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现正申报省小学教材。本人很有幸,全程参与了编写工作。在同中大心理学专家、中小学心理教育者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今小学学生过度上网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过度上网严重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于小学学生过度上网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兼职心理教师,我想就个人的教育个案经验及我们编写组的研究素材,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
2、研究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成因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点滴的反思。随着互联网在普通家庭的普及,以其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空间虚拟交往、全球信息化共享等优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的好助手。我们认为,适度地健康上网是有利于孩子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增长。但处于意识的萌芽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自制力和判断力都比较差,加上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好奇心较成人来得强烈,从而造成不少小学生过度将时间用在电脑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品行越来越糟糕;在家什么家务也不干,只顾着玩电脑;成绩一年不如一年等。于是,家庭的不和谐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而互联网对于小学生行为和健康成长的影响成为大量讨论
3、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我们随意地在网上搜索有关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时,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文章。可惜的是,大量的文章都是讨论孩子上网成瘾的话题,而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只是极少部分孩子的行为,但有这种发展的趋势。我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经常上网的小学生当中,有不少周一到周五上学期间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假期则一般超过两个半小时,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应该属于一种过度的现象。为深入调查小学生过度上网的情况,我制定了一份小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并向我校三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低年级学生不在调查范围。问卷发放485份,最后回收483份,回收率约99.6%。在调查对象中,男生281
4、人(约占58.2%),女生202人(约占41.8%);中年级234人(约占48.4%),高年级249人(约占51.6%);小学生上网调查的总体情况表:类别问卷调查内容性别级别男生女生中年级高年级情况1、家里可以上网。87(18%)59(12.2%)55(11.4%)91(18.8%)2、上网时有家人监督。25(5.2%)29(6%)33(6.8%)21(4.3%)时间3、上学期间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一小时。31(6.4%)17(3.5%)12(2.5%)36(7.5%)4、假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两个半小时。44(9.1%)23(4.8%)18(3.8%)39(8.1%)目的5、上网主要是学习,阅
5、读或查找有关学习资料等。43(8.9%)58(12%)60(12.4%)41(8.5%)6、上网主要是娱乐,如聊QQ,挂QQ等级。74(15.3%)78(16.1%)67(13.9%)85(17.6%)7、上网主要是玩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111(23%)49(10.1%)64(13.3%)96(19.9%)影响8、认为上网会影响学习。169(35%)173(35.8%)150(31.1%)192(39.8%)9、认为上网会影响视力。148(30.6%)176(36.4%)172(35.6%)152(31.5%)(注:数字表示调查样本的人数,百分数表示样本占调查总体的百分比.)从上述简单的统
6、计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上网大体呈现“男生多于女生,高年级多于中年级”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约3/5的学生来自西溪村,2/5的学生为新莞人子弟。我认为,整个统计数据符合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特征:普遍家庭经济较城区差,家庭拥有电脑的比率较低;学生接触网络的面比较狭窄,难以形成上网的“羊群效应”。因此,各种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服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制止学生过度上网,沉迷上网的现象广泛蔓延。我根据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各班对经常上网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背景和心理状况,并翻阅大量的心理书籍和向众多一线心理专家请教,目的是想从小
7、学生心理方面入手,研究过度上网,不良上网的成因,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小学生过度上网而不能自控的心理成因分析 经过调查访谈,我们可以把过度上网的小学生分成“挂钥匙”儿童、孤独缺乏玩伴的儿童、厌学型儿童和“网络综合症”儿童。同时,我们研究发现这些儿童的心智发展不健全,以及心理素质偏低。要找出其形成的原因,我们不能单从表象进行分析。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利用精神分析学说、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说等心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