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经济学论文---------中国沙尘暴现状、危害与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环境经济学论文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胡渤洋学号:201220141031 中国沙尘暴现状、危害与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胡渤洋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沙尘暴肆虐,全球变暖,酸雨横行等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环境,而环境也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回击我们。沙尘暴是人和自然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地关系恶化的体现。我国北方的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厉害,造成的损失一年比一年大,就连我们风景秀美的江南,都开始受到沙尘暴的侵袭。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对日益猖獗的沙尘暴,我们该有所作为了,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美好下去,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够持续下去。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对荒漠化的形成、发展及控制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荒漠化的发展,沙尘暴危害已严重危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而控制沙漠化和沙尘暴已成为中国当前乃至今后的一段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关键词:沙尘暴、荒漠化、现状、成因、防治办法1、沙尘暴的现状与危害荒漠化的成因1.1沙尘暴的定义以及等级的划分沙尘暴(sandduststorm)是沙暴 (sandstorm)和尘暴 (duststorm)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对沙尘暴强度的等级划分,一般采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我国对沙尘暴的划分为:4级<风速<=6级,500m<=能见度<1000m,称为弱沙尘暴;6级<风速<=8级,200<=能见度<500m;称为中等强度的沙尘暴;风速>=9级,能见度<200m,则称之为强沙尘暴,在强沙尘暴的等级范畴内,又划分出了特强沙尘暴,即50m<=能见度<200m时,称为强沙尘暴,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m/s,能见度<50m,甚至降到0m时,称为特强沙尘暴。1.2沙尘暴的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我国沙尘暴从5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其中60年代和70年代略有上升,80~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2000年更是急剧增加,强或特强沙尘暴达到9次之多,为近50年之最;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1.3沙尘暴的危害1.3.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1.3.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沙尘暴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1.3.3生命财产损失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县、白银市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1.3.4影响交通安全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1.3.5危害人体健康当人暴露于沙尘天气中时,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病菌等的尘土可透过层层防护进入到口、鼻、眼、耳中。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尘土若得不到及时清理将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病菌以这些器官为侵入点,引发各种疾病。 1.4荒漠化的成因1.4.1中国荒漠化类型及分布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规定的指标,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范围为东经74°—119°,北纬19°—49°,涉及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1个县(市)、旗,总面积达331.7万km2,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达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的干旱、半干旱区和亚湿润的干旱区(见图1)。中国荒漠化类型按其主要成因划分,主要有风蚀、水蚀、冻融和盐渍荒漠化等几种类型(见表1),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61.3%,7.8%,13.8%,8.9%,其它类型荒漠化面积占8.2%。图一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表一中国荒漠化类型及面积荒漠化类型面积/k㎡风蚀荒漠化106.7水蚀荒漠化20.5冻融荒漠化36.3盐渍荒漠化23.3其他21.4合计262.21.4.2荒漠化与沙尘暴成因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干旱大风为荒漠化与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动力条件,裸露的地表和丰富的沙质土壤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则在荒漠化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加速、推进作用。由于人 们滥砍滥伐,过度垦殖,超载过牧,不合理灌溉用水及城镇工矿、交通道路建设等活动,加速了荒漠化发展进程和危害程度,形成中国北方荒漠化的特点,据统计由于人为因素诱发导致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中国北方现代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4.5%以上(表2)表2 现代荒漠化土地成因荒漠化土地成因占现代荒漠化总面积/%过度农垦23.3过度放牧29.3过度樵采32.4水资源利用不当8.6城镇工矿交通建设0.8风蚀迁移5.52、沙尘暴与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防沙治沙生态建设措施,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我们必需看到,从总体上说,国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沙漠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扩展,沙尘暴危害正日益加剧,防治荒漠化还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消除荒漠化与沙尘暴形成的根源,从根本上遏止荒漠化和沙尘暴。2.1 切实控制沙区人口的持续增长人口持续增长是沙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第一压力,人口的增加,加重了社会负担,加剧了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经营,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以毛乌素榆林沙区为例,建国初期人口总数为117.40万,而到1999年人口总数已达320.73万,净增203.3万人,增长了1.73倍,人口密度达到了38人km2,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口密度容量限值20人km2。而耕地面积却减少36.61万hm2,几乎减少了一半的耕地面积。2.2 重视农田沙化防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基本农田推广留茬免耕、覆盖种植、节水灌溉等技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调整种植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农田单产,解决人地矛盾,是防止农田沙化的有效途径。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北方现代沙漠化土地的成因中,人为因素占94.5%,其中由于过度农垦和不合理灌溉用水导致土地沙漠化占31.9%。可见沙尘暴的发生与土地不合理耕作开发有密切关系,实施农田沙化治理是沙漠化和沙尘暴防治的根本之所在。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方法,在澳大利亚、美国等一些国家自被广泛推广使用,收到良好的减沙保水效果,使水土流失减少90%,减少风蚀70%80%。2.3 发展舍饲圈养,减轻草场压力,防止草场沙化、退化北方荒漠化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业区,畜牧业在国民产值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和超载过牧,使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必须加大高效集约化人工草场的建设,大力发展舍饲圈养,减轻草场压力,防止草场沙化。 内蒙古草原区实行了“退一进二还三”和划区轮牧,吴起县大力发展舍饲圈养,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4 做好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工作,建立高效防风固沙林体系2000年朱总理在沙区视察时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建立有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是当前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解决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2.5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2.6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种,保证幼苗达到一定密度(15~20株/m2),一定高度(15~20cm),一定面积(>1000m2),就可以把风蚀变为沙埋的植物群体,使沙丘固定。直播成功的植物种主要是花棒、杨柴两个沙生植物。可撒播,也可条播或穴播。植苗造林固沙:在干旱草原流动沙地采用适当深植和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沙地固定。如定边长茂滩林场秋天在沙丘上用沟植法密栽油蒿成活形成沙障。插扦造林固沙:陕西、宁夏流沙区用沙柳插扦直接固定沙丘。榆林群众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风蚀又解决水分不足问题。簇行距0.5m×1.5m,每簇4~5个插条。2.7 大力发展沙产业,加快沙区经济发展沙漠治理既要讲“被子”(给土地盖被子),又要讲“票子”(给农民增加票子),只有大力发展沙产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五滥”现象(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滥灌),实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2.8 加快荒漠化防治法的实施,加强执法力度2002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进一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必须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加速生态环境建设。2.9加强和深入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的研究控制荒漠化和沙尘暴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荒漠化与沙尘暴防治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加强荒漠与沙尘暴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要求。今后荒漠化防治研究应继续注重于以下几方面研究:①农田与草原牧场沙化综合配套防治技术体系研究;②水资源合理调配 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③荒漠化地区植被快速重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④抗逆性植物种引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⑤荒漠化防治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⑥荒漠化及沙尘暴滥测系统及评价技术研究。参考文献:【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2】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中国环境报》2001年8月15日【4】张新时,慈龙骏.一个影响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环境问题[A].沈国航.中国环境问题院士[C].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5】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343-348.【6】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经[J].地理学报,2001,56:316-322.【7】孙保平.荒漠化防治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8】吴波.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J].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95-202.【9】王涛,陈广庭.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沙漠,2001,21(4):322-327.【10】 张小龙,张艳芳,赵景波.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15(3):31-35.【11】邱新法,曾燕.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J].地理学报,2001,56(3):316-322.【12】涂兴文.“98・4”沙暴的警告与启示[J].中国水土保持,1999,(4):25-26.【13】杨国强.沙尘暴的成因、危害与防治[J].中国水土保持,1999,(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