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7918
大小:4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1-12
《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高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高明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强化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一)全面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期。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加快纺织服装、石化塑
2、料、金属材料、食品饮料、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全面提升区域价值、建成加快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12根本上要依靠人才。各部门必须深刻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方式转变、抓人才就是抓产业转型升级、抓人才就是抓竞争能力提升的理念,把人才工作作为贯穿全局的主线,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把人才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不断增强我区人才竞争优势,打造人才集聚洼地。(二)明确人才工作的指导思
3、想和目标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抢抓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佛山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机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科学人才观,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以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搭建成长平台、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以人才优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力争到2020年,
4、全区人才总量达10万人,比2015年增长52%,高层次人才数量按每年5%的速度递增。二、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政策,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洼地”(一)优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1、积极推行“产业链引智”模式。围绕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鼓励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推动创新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来高明创新创业。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奖励扶持政策,经评审列入我区“创新创业团队引领计划”的对象和项目,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场租补贴、融资担保以及项目跟踪配套服务等扶持。强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联动,构建人才、科技
5、、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推动人才项目、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122、全方位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加大力度引进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紧缺急需的各类人才,重点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高级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聘请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类别在协议期内给予
6、适当补助。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区工作和创业,经评审认定的高层次人才享受与本区同类人才同等待遇和有关优惠政策。加强重点产业人才引育的政策引导,定期发布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实施“名校优生引才计划”,与重点高校建立人才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激励措施引进紧缺急需专业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我区创新创业。加快人力资源服务等中介机构建设,鼓励其参与人才引进。3、实行灵活的引才措施。围绕加快发展我区科教文卫各项事业,抓好教育、卫生、文化、城建、规划等领域专业人才引进,公开招聘相关优秀专业人才,重点吸引列入国家“211”、“9
7、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报考。对急需紧缺专业的优秀专业人才简化招聘程序,由用人单位报经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同意后,在编制限额内组织实施公开选聘,允许采取多种方式(实际操作能力测试、专业技能考试等)进行招聘(选聘),并引导到基层锻炼和服务。12引进紧缺急需或重点的高层次人才到我区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的,在事业单位满编的情况下,可由用人单位及人才管理部门向区编委提出申请,采取灵活方式暂时解决编制使用问题。(二)优化完善人才培育政策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培训机构的合作,加强
8、各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定期选送人才参加培训。坚持以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研发机构和重要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建立以科技项目、科技平台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培养机制。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领衔或独立承担区级以上重点项目、重点课题,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短期进修、发表论文等活动,经评审通过给予优先扶持和适当资助。鼓励支持各类人才继续进修深造,提高学历和职称档次。创新人才供需对接培养机制,深化“政校企”合作,与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开展毕业生实训、岗前定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