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072375
大小:4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7
《小学生欺负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生欺负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摘要】校园中的欺负行为时有发生,而且危害大、影响坏、屡禁不止,是长期困扰校园管理工作的难题之一。本文从欺负行为内涵、欺负性行为的特点、欺负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矫正四方面,来研究小学生的欺负性行为,以为了有效的预防、控制和矫正儿童的欺负行为,使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关键词】欺负性行为;小学生;矫正国外研究表明[1],经常受欺负的儿童其身心健康受到很大伤害,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者来讲,如
2、果其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矫正,则其社会性、个性的发展都将受到阻碍,可能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因为欺负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现象。因此,有关儿童欺负问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预防、控制和矫正欺负行为,使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健康的发展。1欺负行为的内涵和特点攻击是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欺负(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或者说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子集”,在通常情况下它是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实施的攻击行为,
3、其根本特征在于行为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性行为一样,欺负行为是指有意的造成接受者的伤害,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与一般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区别是:①未受激惹性(有意性)。②重复发生性。③欺负与被欺负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欺负行为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外号等;而间
4、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等[2]。直接言语欺负和直接身体欺负是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主要类型,间接欺负的发生比例相对较低。这是由于间接欺负是借助于第三方而对他人实施的攻击性行为,因而它客观上要求儿童具备较高的心理成熟水平,特别是认知和操纵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关系技巧。而小学和初中儿童在上述方面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尚难以有效地运用这类欺负形式,这可能是造成该类欺负行为发生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bjrkqvist[3]等人揭示的儿童攻击行为
5、中存在的性别与年龄差异模式显示,男生易受身体欺负,女生易受间接欺负,受言语欺负的比例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儿童受欺负的比例总体上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不同欺负类型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受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受间接欺负的比例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无规律性。同时,初中和小学阶段的欺负者均大多与受欺负者同龄或年长一些,儿童受“比自己年龄小”的学生欺负的比例均很低。这反映了行为双方之间的“力量不均衡性”这一欺负行为的本质特征,即在通常情况下,欺负行为是力量相
6、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实施的攻击性行为。低年级儿童一般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劣势,他们更容易成为高年级儿童欺负的对象,而通常低年级儿童难以也不敢去欺负高年级儿童。2儿童欺负性行为形成原因儿童为什么会有欺负性行为?通过调查和观察有以下几点原因:2.1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并不是每一个精神质高、掩饰性低的孩子都会成为欺负者,为什么呢?因为遗传只是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同是属于所谓“不可遏止型”的孩子,其中一个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
7、能比“强而平衡型”的孩子更为守纪律些;而另一个由于受到的是比较差的教育,就可能使这个神经类型的一些弱点(如暴躁、放纵等等)得到滋生。如果一个“不可遏止型”的孩子,他的监护人从小就对他持拒绝否认的态度,使他缺乏温暖,同时又对他表现的侵犯行为放任纵容,或者父母动辄实施体罚,父母情绪暴躁,那么,这种“太少的爱与太多的自由”并存的养护方式,极易使儿童成为一个欺负者,形成侵犯人格模式。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这同样适用于儿童的欺负行为,太少的温暖和太多的自由是导
8、致儿童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欺负他人的儿童不仅成人以后可能成为欺负者,而且有可能“培养”出欺负他人的孩子。欺负发生率也因学校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这显然不是儿童个体或家庭因素造成的,而与学校的文化有重要关系。smith(1991)[4]认为,学校是否有反欺负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的普遍性。不同的学校准则与学校风气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儿童的欺负发生情况。olweus(1993)[5]的研究发现,课余时间监督的教师越多,欺负发生率就越低,在欺负情景中,教师对欺负的态度和行为,也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