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

ID:16067082

大小:56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7

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茅盾(一)茅盾创作道路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五四时期以理论批评家沈雁冰出名。1920年初《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文学为人生”。1921年他与郑振铎、周作人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接编并全面革新《小说月报》。1920年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活动,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1925年直接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国内革命战争,1925-1927年一直处在革命运动的漩涡中心1927年9月《幻灭》标志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现代长篇小说的巨匠,代表着30年代左翼文学

2、成就的“茅盾”出现。茅盾通过主持文学社团、主编文学杂志及设立茅盾文学奖等方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作了重要的努力,奖掖了从五四时期到新时期的文学新人。茅盾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将五四时期的“为人生”文学推向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同时在艺术形式与技巧方面也总结系列成熟的经验。茅盾是中国现代批评的开创者之一。其批评的主要方式是作家论。据统计,他一生评价过的作家多大300余人。大革命失败后,茅盾陷入苦闷,避地庐山,遇秦德君,激情澎湃,开始写作《蚀》三部曲。茅盾小说写作是在广泛研究了东

3、西方文化的优缺,尤其是对法国、俄国和英国的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之后,站在极高的起点上进行的。其中,左拉对他的影响最大。在小说写作中,有所谓左拉模式(为了写作而去体验生活)和托尔斯泰模式(有了生活体验之后不得不写作),这两种模式都在茅盾的小说创作中有极为明显的表现,前者是《子夜》,后者是《蚀》。茅盾被许为开创了新的文学方式(paradigm),即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基本特点为: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

4、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二)、作品介绍长篇《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7—1928.6)《虹》(1928—1930)客居日本《子夜》(1933)《腐蚀》《霜月红似二月花》抗战爆发至40年代《蚀》与《虹》1)“时代女性”《蚀》与《虹》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两个系列的“时代女性”形象,一个是温婉保守型的静女士

5、、陆梅丽,一个是狂野浪漫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乐黛云分别称为“贞女”系列和“妖女”系列,并认为在五四文学中随处可见,在世界文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这两种女性类型在《子夜》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小说中有延续性的描写。2)“薄海民bohemian”与鲁迅、巴金等人的小说相比,《蚀》与《虹》及茅盾的其他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都属于瞿秋白当年指出的中国的新兴阶层,即薄海民,他们到处流浪,没有固定的家。这与新感觉派的作品是共通的。短篇:《林家铺子》、《春蚕》等。散文:《从牯岭到东京》、《白杨礼赞》(三

6、)茅盾小说评价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彻底改变了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作家。他的中长篇如《幻灭》《子夜》等标志着三十年代长篇所达到的艺术高峰。茅盾作品的鲜明特征即时把握时代的主题和以社会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反映社会现实。茅盾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宏大严谨的结构,三点透视的聚焦方式(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四)《蚀》、《子夜》等小说1.人生体验小说(1)《蚀》:现代青年在革命中的幻灭、动摇、颓唐的心理历程,反映了作家的

7、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2)《虹》:现代青年从“五四”到“五卅”的觉醒、追求、奋进的革命历程,反映了作者透过黑暗现实,知难而进的精神。2.社会剖析小说(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着力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2)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子夜》1.旧中国社会性质的艺术阐释:用文学形式回击托派谬论,参加当时的思想“大论战”2.“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现代都市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剖析:殖民化趋向的都市社会形态民族工业命运的艺术写照:民族资产阶级的衰

8、败史3.主要茅盾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掮客赵伯韬之间的矛盾4.主要内容以1930年5、6月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即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在国民党新军阀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5.殖民化都市的典型人物吴荪甫:从乡村走向都市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艺术典型如果吴老太爷从乡村走向都市的历程隐喻着腐朽的传统无法抗拒都市的刺激而死亡,吴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