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

ID:16058044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7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成为热点。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角度出发,众多学者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成因、特征、影响及引导对策进行了探讨,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一、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概念的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含义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舆情”、“网络舆情”的关联性很强,其含义是从“大学生舆情”、“网络舆情”延伸而来的。  1)舆情和网络舆情的含义。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编著的《舆情研究概

2、论》将舆情定义为:“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刘毅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在讨论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前,首先对舆情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见、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

3、  2)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含义。史伟、单中元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可以认为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活动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3]李伟东、刘敏姬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综合的情绪、态度和意见。[4]  (二)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既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征,又因舆情主体

4、“大学生”的特殊性而呈现区别于其他舆情的特征。  刘建军、王威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包括多元时空性、内容复杂性、影响离散性。[5]李伟东、刘敏姬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交互性与即时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丰富性与多元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的特点外,还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和其他领域舆情的特征,具体包括:第一,政治敏感性强、政治需求直接但缺乏稳定性;第二,文化多元性突出,文化需求多样;第三,自我中心和功利倾向明显,成功需求强烈但抗挫能力差。[4]  

5、二、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成因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成为当下自媒体时代的“代言人”。与传统的媒体表达渠道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是正确引导舆情的前提。  史伟、单中元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成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大学生常规的诉求渠道不通畅、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监控系统不完善、大学生群体激情心理干预机制不健全。[3]陈均土指出高校网络舆情包括大学生网络舆情,其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群体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力欠缺高校网络

6、伦理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思想心理的不稳定性。[6]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多以负面的形式呈现,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众多学者对大学生舆情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教育的影响、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董翔薇、黄凯指出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教育带来的问题表现在:网络舆情可控性被弱化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监督和维权异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7]李伟东、刘敏姬指出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对校

7、园群体性事件反应迅速、影响面广,如果控制不当将严重影响校园稳定;网络舆情煽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网络舆情的难辨性,容易造成学生群体的盲从与冲动。[4]  四、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管理与校园稳定的晴雨表。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发现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意见、情绪和态度,进而使高校管理者及时地改进管理办法,维护校园稳定。  (一)转变观念,正视舆情  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非常的活跃,但部分传统观念视网络如洪水猛兽,对不良舆情信息或大学生反映的情况、特殊情

8、感交流等方面的信息,高校一般采取封、堵、删,甚至有关闭论坛等粗暴方式。[8]因此,高校管理者应摒弃无视做法,正视大学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诉求,积极的走向大学生生活中去,做到学校和学生“网上”、“网下”全面互动。  (二)构建机制,积极引导  构建大学生舆情预警机制,牢牢把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权。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研判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益表达诉求机制等。  (三)加强教育、正确引导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和前提。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