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6715
大小:63.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11-12
《机电一体化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正文一、要求:1.正文文字为仿宋_GB2312四号,行间距22磅。2.内容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观点正确。3.理工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正文书写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文经类论文的正文书写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艺术类论文正文书写字数不少于3000字。二、论文正文样本1.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2”(加粗黑体小三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段前段后各空一行。2.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1”“1.2”(加粗黑体小四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3.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⒈1.1”“1.1.2”(仿宋_GB2312四号)。4.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1.1.1”“1.
2、1.1.2”(仿宋_GB231210目录摘要I1.机电一体化概述1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12.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3.1机械本体技术24.与传统的机电产品相比,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下述优越性44.1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45.机电一体化的应用55.1设备行业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大致分为3个方面55.1.1机电一体化技术对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55.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作用与功能75.2.1监控作用76.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86.1智能化趋势86.3模块化趋势9参考文献:1010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
3、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工程机械中的广泛应用,机械一体化技术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提高了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节能性和精准性,还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还会朝着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关键字: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应用;发展趋势;101.机电一体化概述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
4、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概念被我们广泛接受和普遍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紧密集合的一门技术。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2.1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
5、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
6、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
7、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3.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3.1机械本体技术10 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3.2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