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

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

ID:15928413

大小:62.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6

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_第1页
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_第2页
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_第3页
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_第4页
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_第5页
资源描述:

《视点与沟通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期刊文献视点与沟通: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李金铨[摘要]:华人传播研究社群不应该再跟着美国主流的研究亦步亦趋,而应该站在自己的文化脉络里面建立独特的理论视野,兼顾技术问题和宏大叙述,融合社会规律和意义;既照顾文化的特殊性,又彰显理论的普遍性;最后以平等地位和西方主流学术对话与沟通。为此,我们必须入乎霸权,出乎霸权,融会贯通,进而提出符合本身文化脉络的诠释。[关键词]:华人传播、西方学术主流、美国传播研究、沟通对话、霸权、跨文化、区域研究、文化中国、实证主义、韦伯应邀作客于温伯敦,主人英国伦敦大学著名的传播学者科伦(JamesCurran)是多年好友,酒酣热了耳根,不拘礼

2、随便聊起来。他突然问我﹕「你在美国中西部教国际传播这么久了,滋味如何?」我寄居北国二十多个年头,比苏武牧羊还长。我回复说,美国学生始终不认为他们的国家是国际的一部分,而是国际的对立面﹔「国际」学生是「外国」学生,「国际」传播就是「外国」传播。所谓传播学当然就是美国传播学,不必标明「美国」,因为那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讲起新闻传播,只有美国有资格给世界提供标准答案,岂容他人嗡嗡置喙?初识者总认定我靠中国文学或历史吃饭,一旦发现我没有那么多学问,只配勉强在他们最自豪的新闻传播学院蹲点,那个吃惊又尴尬的表情堪以入镜。他们随后知道我教的只是化外的「国际」传播,顿然好像释怀一点。今天在

3、北美洲,我敢说没有哪间新闻传播学院不把「国际传播」当成点缀品的──聊备一格,聊胜于无,可有可无,这就是美国高唱「全球化」声中的一幅讽刺画。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经过电视转播,每每风靡半个地球的球迷,只有美国人老神在在,无动于衷。美国人唯我独尊,他们玩的那套美式足球决赛叫做「超级杯」(SuperBowl),棒球决赛干脆直呼为「世界杯」(WorldSeries),世界是美国,美国就是世界。我参加的学会美其名为「国际传播学会」,每四年在外国挑个希尔顿之类的五星级饭店开一次年会,不就是以美国学者为主、在国外例行热闹一番的世界杯仪式!美国的民主制度稳定,日起日落,天底下冒不出新鲜事。学者们

4、关注的无非是体制内的一些技术问题,也就是如何完善美国的生活方式,难怪选举(美式民主)和消费(资本主义)的研究铺天盖地,有的见微知着,但不少是微枝末节、琐碎无聊的。华人学术圈一时恐怕无暇专注于这些细微的问题,至少得摆一大部分精力在媒介与第三世界革命、专制与民主这些翻天覆地「体制变化」的宏大叙述。他们的问题也许「不完全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几乎「完全不是」他们的问题。我们局促在全球学术市场的边缘,既不愿意随着他们的音乐指挥棒翩翩起舞,又渴望跟他们平等对话,如何是好?一、多元的视野,多重的解释知识生产不是价值中立的。证据是最后的审判者,但证据靠人识别和解释。知识生产者总是受到兴趣、

5、背景、师承、学派、政经条件──别忘了还有更大的时代气氛──层层制约。现象学家称这些因素为「相关结构」(relevance期刊文献structure)。严格训练使人言之有据,反复省思让人明白偏见之所由,纵然如此,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知识的盲点。克服盲点的第一步,就是正视这些盲点。我们得承认美国是世界体系的核心。美国学者看中国,好比站在庐山之外看庐山,不必背传统华裔学者的心理和文化负担,的确出现不少观察敏锐、分析透彻的佳作,旁观者清,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他们这个知识系统有独特的偏见和盲点:一般英美学术界和新闻界从来想当然耳,按照自己的现实需要和脑中的偏见,描绘出以偏概全、自以为是

6、的图像。他们建构的当代中国,有太多东西随着国际冷战的大气候和美国国内的小气候流转,反复颠倒而多变,对中国的认知总是徘徊于浪漫情怀与怀疑抹煞之间,摇摇摆摆,觅不到持平点。尤其是文革时期,许多美国学者和记者蔽于「天真的革命浪漫幻想症」,看到丛林的尖端,便当作天边一片云;抓住一些有限而可疑的材料,居然就拚命建造封闭的理论空中楼阁,根本经不起起码事实的验证,难怪风一吹就塌得片瓦不留。那个岁月正逢美国反战运动、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种族运动的高潮,毛泽东高呼甚么「为人民服务」、「造反有理」,那些口号全给美国激进分子听进去了,他们对国内社会怨怼的情绪一股脑儿投射到中国的文革,找到宣泄口,建构一

7、幅浪漫而虚脱的想象。毛泽东的死亡象征这种想象的破产,学术和媒介论述一时陷入完全否定的另一个极端。八○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媒介又把中国改革的势头解释为「资本主义的胜利」,结果给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当头棒喝,紧跟着再度陷入九○年代的悲观与否定(Lee,1990)。美国媒介塑造中国的形象,不仅反映中国的现实,也反映美国的现实,更反映中美关系的起伏。我们要求在「互为主观」(intersubjective)的基础上,建构多元(plural)而多重(multiple)的诠释。多元而不单一,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