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

ID:15916921

大小:182.50 KB

页数:121页

时间:2018-08-06

上传者:jjuclb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_第1页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_第2页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_第3页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_第4页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论余杭茶文化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开发研究1、相关定义1.1、体育旅游生态化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现状1.2.6.1体育旅游生态化的提出1985年墨菲第一次提出”体育生态旅游”的概念,此后,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分别对体育生态旅游展开了相关研究,如体育生态旅游的意义、体育生态旅游的观念与界定体育、体育生态旅游的开展方式等。然而由于各地体育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体育生态旅游的具体形式也各不相同。因此,目前体育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界定形式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普遍接受且统一的认识。众多学者对体育生态旅游概念的理解可以综合成两类:一类是从旅游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体现体育生态旅游增加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收入及满足体育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另一类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体现生态旅游在教育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功能。然而,生态旅游的大部分定义都包涵了五个功能,即满足游客体验自然的功能、环保功能、教育功能、维护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体育生态化、生态化体育和生态体育都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区别在”生态化体育”和”生态体育”属于对研究内容的静态表述,而”体育生态化”则是动态表述。从客观实践的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采用”体育生态化”这种动态表述能更好的体现出问题的实质。所谓体育生态化指的是体育运动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过 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体现人类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怀,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建立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1.2.6.2体育旅游生态化研究现状目前我国有关体育生态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远远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的展对其理论研究的需求。调查资料发现,国内学者们对体育生态化这一理论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对体育生态化这一概念的使用存在更大差异。有学者认为,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体育运动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融、相互关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所构建的相关联的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来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10发展,倡导和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从而进一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化体育指的是人们不拘形式、适度的借助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合理利用,来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活动。更有学者认为,体育生态化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过于密集,人类的生存空间减少,各种交通问题、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生产力的机械化所导致的人类运动机会减少的趋势出现的,它们进而认为生态化体育应该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体育运动,且运动空间应该从单一的陆域环境拓展为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环境[5]。还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生态学指的是人们通过合理、谨慎的体育方法,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范围内获得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实现体育、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研究对象是人类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生态学问题以及在系统、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体育活动中产生的规律及各种关系[8]。1.2、关于体育旅游产业概念的研究综述体育旅游是当今旅游界和体育界新的关注点,同时也是学者们进行理论研究的新兴热点。关于体育旅游这一概念的定义,体育界和旅游界由于各自界定的角度不同,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体育界一般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而旅游界大都是从体育旅游的”旅游本质属性”和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参与动机两个角度来下定义。体育旅游这个概念是个容易与相关概念混淆的概念。首先,体育旅游、旅游体育和体育活动就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旅游体育是指在旅游过程之中参与体育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娱乐、健身或者获得其他新的体验。欧洲理事会曾经在1992年对体育活动下了如下定义,他们认为体育就是各种各样的体力活动,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水平运动员的参与,达到改善提高身体和精神状况,在各种等级的竞技比赛中一显身手,建立社会关系的效果。体育旅游这个概念应该首先具备旅4游的本质属性,2000年6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大辞典》一书中对体育旅游这一概念的定义为:体育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在2003年12月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旅游导论》中,作者柳伯力、陶宇平将体育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定义为:”体育旅游资源指的是凡是能在 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且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客体”。2003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钟兴永、李香华的《体育旅游与健身》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体育旅游者们开展健身和体育活动所提供的项目、身体活动场所和物质环境”。奚天明认为体育旅游指的是旅游者以观赏或参加各类体育竞技、健身娱乐、体育交流等项目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观赏性的,另一类是参与性的。体育旅游是从属于旅游的一个分支。在2008年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出版的文章《体育旅游中高风险项目的界定及其特点研究》中,周清、周咏松提到:欧洲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对体育旅游的早期研究。Hall在1992年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人们为了参观或参加体育活动,脱离日常生活范畴的非商业性旅游。1987年Ruskin在其作品中提出: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在特定休闲时间的行为方式表达以及在度假过程中涉及到观战和参与性的外出旅游活动;2005年,戴光全,杨丽娟在其《体育旅游及其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一文中从不同的维度对体育旅游的定义进行了概括。体育旅游与度假旅游从体育旅游的维度来看关系非常紧密,从很多情况下看体育旅游者是出于度假、娱乐、休闲的目的而参加了体育旅游活动。徐虹,昌晶亮在《体育旅游与相关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一文中指出:体育旅游指的是人们出于体育兴趣或体育需求等与体育相关的动机,前往异国他乡进行的旅行和逗留行为,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发的的人、事、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由这些关系所引发现象的总和。2008.10 月孙传伟在商场现代化杂志上发表的《山东体育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对于体育旅游做了如下解释:从广义上来说,体育旅游指的是以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为主的旅游,即旅游者在其旅游过程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锻炼、身体娱乐、体育康复、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体育旅游企业、体育旅游区地以及整个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体育旅游是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适应和满足旅游者对体育的各种需求,使旅游者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姜付高把体育旅游这一概念定义为:人们利用休闲时间,以非盈利为前提,暂时离开居住地,,借助各种体育手段,以丰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人们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最终目标而与体育旅游地区、体育旅游企业和社会三者之间发生关系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旅游的外延指的是具有上述体育旅游内涵所反映出的相关对象的总5和,也就是体育旅游的适用范围,主要内容包括:体育生态旅游、体育探险旅游、民族体育旅游、极限运动、观赏表演比赛、体育设施参观、体育购物、体育保健疗养等体育旅游形式。英国的学者Standeven则认为体育旅游是一种身体运动、旅行和居住经历的旅游活动。综上,目前较有说服力的体育旅游的概念为:所谓的体育旅游,就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者其他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与其他的旅游形式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专业性强”“成本费用高”“时效性突出”“安全系数低”“社会效益显著”。 1.3、旅游节事和节事旅游的概念目前,国内对”旅游节庆”的定义上,关键的分歧在”旅游”与”节庆活动”上。其中,对于”旅游”的理解从内容、功能上及影响进行了定义。对节庆活动的解释也出现了集中趋势:认为应该仅仅指公共庆典或主题性节日和盛事,这是一种较窄的定义;认为除了节日、庆典等,还包括文化活动;认为不仅包括前两18种定义,还应包括各种展会和各种赛事。在以上所述的国内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节事活动的实践发展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对旅游节事作一个界定,以避免概念的混淆。首先,从”旅游节事”的”旅游”限定来讲,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包含哪些明确以”旅游”冠名的节事活动,如”×××旅游节”。第二,指那些以旅游为内容的节事活动,如“北京香山红叶节”等。第三,指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相当强的吸引力,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旅游产品的节事活动。第四,指那些具有旅游影响的特殊事件和节日庆典活动,如”孔子诞辰纪念”等。从”旅游节事”的”节事”所包含的活动类型,本文认为,节事不仅应当包括公共庆典、主题性节日、还应包括文化事件、体育赛事、会展博览的内容。也就是相当于”节日+特殊事件”的概念[1]。综上,旅游节事的概念性定义为:符合以下四个条件者的任意一个的节日和特殊事件活动:所有以旅游旅游冠名的;与旅游内容相关的;作为旅游吸引物存在的;客观上具有旅游影响的。狭义的界定为”只有以旅游冠名的节庆和特殊事件活动”,也就是以”旅游节”命名的节事活动。对于会展博览和商务会议来说,这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而且会展博览的产生、组织方式和众多的”旅游节”、”文化节”、”艺术节”以及体育赛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那些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通过外来、传统或政府自创的,由当地社区、企业和政府主办的节庆和文化体育赛事活动,而对会展博览和商务会议等略有涉及。节事旅游:把旅游节事当作一个特定的吸引物而形成的旅游活动,构成了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即为”节事旅游”。旅游节事和节事旅游是相互联系,却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指”节日和特殊事件”,后者指”由节日和特殊事件”引发的一种旅游形式。后者包含前者,有更广阔的内涵。这也是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包括节事组织运作的研究、对节事营销策略的研究、对节事参与者的行为研究、对节事旅游效应的研究等方面。191.4、概念说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概念说明一、概念说明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如何恰当的运用概念,或者如何合理的形成概念,是体现一项经验研究所具有的理论色彩和理论深度的关键一环。[5]默顿指出:”概念澄清的一个功能,是弄清包摄于一个概念之下的资料的性质。”[6]根据研究的需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论域,而且可以给我们提供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组织的指导性框架。从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的角度,本研究的概念界定主要是进行操作化的界定即明确概念的操作定义。所谓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 知、可量度的事物对抽象概念做出界定或说明。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明确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使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研究内容有统一而明确的理解,可以避免人们对概念的不同理解或在检验研究结果时发生误解。同时也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具体观察和测量成为可能。[7](一)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要明确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概念必须首先要明确”乡村”、”节庆”和”体育活动”的5概念。乡村又称非城市化地区,是一种地域概念。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一般认为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居民生活方式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等。在我国,乡村指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表现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其他行业或部门都直接间接地为农业服务或与农业生产有关。[8]节庆是为了特定的主题而举行的庆祝活动。这种活动有特定的目的,且经过事先的设计与规划,并在指定时间举行。[9]体育活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10]综合以上各个概念,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操作概念可以确定为在我国农村地区传统节庆期间为了特定的主题集中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举办地点为我国乡土社会,举办原因为活跃特定主题的节日氛围,举办内容为各类体育活动。我国节庆日主要包括春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国庆节等。(二)农村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11]而农村大学生是指生源地为非城市或家庭居住地为乡镇及其以下地区的大学生。此概念的界定可以分为两层:一是正在接受具有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资格的教育机构教育的大学生;二是生源地或家庭居住地为乡镇及其以下地区。1.5、()概念界定“基层行政组织”泛指县以下由官方设置并承担税赋汲取、社会控制等行政管理职能的基层组织。笔者仅关注乡域内的行政组织,城市基层行政组织不在讨论之列。从秦汉直至清末新政前,正式的国家政权稳居县级,县以下行政组织有特定的称谓,即乡里组织。从清末新政起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家尝试在乡镇一级建政,这期间的基层行政组织涵盖县以下的政权组织、政府派出机构以及保甲系统等。新中国建立以后,乡、村建制步入正规化,但很快过渡到人民公社体制,农村的行政组织分为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政社分开以后,乡镇行政组织包括乡域内的乡镇政府、乡镇事业站所和村级组织。12官僚制的概念取自马克思韦伯的著作。[1]韦伯对官僚制统治形式和官僚制组织的分析影响深远,如今,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学术交流中,官僚制一词已被频繁而随意地使用,然而其内涵中的两种成分却常常被混淆,或者被片面地强调。当然,也存在明确区分两种官僚制的研究,比如,怀默霆(MartinK.Whyte) 就立足于韦伯的著作,对”官僚化”(Bureaucratization)概念作了如下区分:一种是”形式或结构的官僚化”,它关注社会变迁过程,但仅指涉大众日益被大规模组织管制或约束的现象;另一种是”内容或机能的官僚化”,聚焦于组织的发展形式,即考察一种组织是否近似于韦伯所提出的官僚制组织的理想类型。[2]组织的权力扩张与组织的理性化,不仅能在概念上被区分开,而且在现实世界中,这两种历史进程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6、核心概念(一)政治心理关于”政治心理”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认为,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过程、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感性的反映,表现为一定的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信念等”②。与之相似的定义还有: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③。简言之,政治心理是人们在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心理积淀。(二)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心理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思维、想象、情绪、态度等方面。心理过程是政治过程的重要因素,是呈现出谱系化的动态心理过程。。孙立平:《探寻实践中的逻辑与机制》,在http刀,n邢锐snzg.c川article八how.phP?itemid一434lPage一1.htlnl上。《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6页。 王浦幼:《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版,第227页。-母一纂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1.7、乡村旅游场的概念与特性(一)乡村旅游场的概念旅游场就是旅游行为情境。旅游行为情境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性的情境,由于在这种情境中潜藏着乃至呈现着某种矢量因素,因此,它常常有一些动力成分,它对行为的影响也就更具有方向感和力度感。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的直接情境因素,就是旅游行为情境,即旅游场(谢彦君,2005)。谢彦君认为,旅游者从出行那一刻开始,就不断经历着”场”的变化:随着物理场的迁移和变更,旅游者的心理场也在变化。而每一个使旅游者的心理场与外在的物理场相交融的时空框架,都构成了旅游场的物理寄托,而旅游场的灵魂,是此时此地的心理场,它统辖着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赋予其以整体的色彩,指引以一定的方向,并因此使自己的行为与这个旅游场的特性保持协调。乡村旅游场是乡村旅游行为情境,反映了旅游者在乡村旅游期间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过程与当时的乡村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乡村旅游场由串联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级、各类节点,以及对具体旅游行为的规定和引导作用而构成。在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开发中,乡村旅游场的核心是乡村创意旅游产品。(二)乡村旅游场的特性乡村旅游场作为连接旅游客体(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主体(乡村旅游市场)的场域,具有以下特性:1.交互性 乡村旅游场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在乡村旅游场内,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创意生产与基于乡村创意旅游需求的旅游者创意体验相互作用,创意在旅游场内元素的交互过程中起了协调与推动的作用,通过创意的激发最终实现了创意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创意生产转化为符合旅游者需要的创意产品,旅游者的初始感知与最终感知达成一致,从而在创意体验中获得了愉悦,实现了自我发展的目的。2.不平衡性乡村旅游场是一种异质的场。异质的场存在更大的张力,它是一系列力的场,是具有变化潜力的场。乡村旅游场这种力的来源在于乡村旅游场的不平衡性,而不平衡则造成张力,不平衡则引发运动(流动或移动),运动则构造一种场环境或场现象。乡村旅游场正是通过这种张力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创意生产过程与乡村旅游市场的创意体验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流动,最终实现乡村创意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平衡。1.8、乡村创意旅游的概念及辨析(一)乡村创意旅游的概念乡村创意旅游融合了乡村旅游、创意产业、创意旅游以及创意农业多种活动,是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在乡村地域的融合,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创意产业不可缺少的一种发展路径。乡村创意旅游的概念是在乡村旅游、创意产业、创意旅游等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产业或缺少创意就无法生存的相关产 业。创意产业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通常所指的文化及相关产业;二是与通讯和网络相关的软件、游戏、动漫等内容产业;三是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各类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包括工业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和咨询策划创意等内容2。创意旅游是指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学习旅游目的地国家或社区的某种文化或技巧的一种旅游产品;创意旅游者通过参加互动性工作室(interactiveworkShop),开发自身创意潜能,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进一步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3。乡村创意旅游融合了乡村旅游、创意产业、创意旅游以及创意农业多种活动,拓展了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在乡村地域的融合,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创意产业不可缺少的一种发展路径。本文认为乡村创意旅游是以乡村创意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者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创意性互动为核心要素的旅游过程,旅游者通过此过程实现知识或技能的输入,开发个人创意潜能,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形成个性化的旅游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9):38一43.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明.上海:学林出版社一2006:78一82.3赵玉宗.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2010(3):69一76.体验及旅游经历。乡村创意旅游丰富了创意旅游的内容,是创意旅游在乡村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二)乡村创意旅游与城市创意旅游的区别乡村创意旅游是创意旅游在乡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创意旅游相比,又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差别。乡村创意旅游与城市创意旅游的区别可以从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见表2一1)。 表2一1乡村创意旅游与城市创意旅游的区别列表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体验城市创意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以城市性为有创意产业都市体验核心特征发展基础乡村创意旅游乡村旅游资源以乡村性为无创意产业乡村民俗等体验核心特征发展纂础从旅游资源的角度考虑,城市创意旅游资源更多的是城市的人造的”创意景观”资源,如创意集市,创意区等等,这些资源提供一种比较低层次的互动旅游产品。乡村创意旅游的资源,更多的是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通过学习、互动参与而形成的”创意空间”资源,旅游者可以更好的与乡村资源、环境等进行互动,可以说,乡村创意旅游更好的体现了创意旅游”消费者亦是生产者”的理念。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考虑,每个游客都希望他们所凝视的旅游景物是真实的,体验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截然不同的,但又符合他们的旅游想象的旅游产品。乡村创意旅游可以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用创意旅游的手段提供给旅游者满足他们想象的”真实性”乡村文化。现代乡村的传统文化并未完全被覆盖,而成为一种”活着的过去”,发挥着应有的功能’。对于乡村创意旅游来说,这类”活着的过去”就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资源。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创意旅游是建立在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开展的,针对城市创意产业开发的旅游活动,既有融入到创意产业的旅游,如创意园区、创意市集、创意节庆的旅游活动,也有融入到旅游产业的创意,如游客互动参与式的旅游体验活动。而乡村创意旅游是在乡村没有创意产业基础的环境下发展的,所以乡村创意旅游更多的是将创意的元素融入到旅游当中去, 更强调互动参与的游客体验和学习,发掘游客潜能,更注重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为基础,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或活动。从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乡村创意旅游凭借原生态的乡村文化可以更好的1郭凌.乡村旅游发展与乡土文化自觉[J].贵州民族研究一2008〔1):44一50.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开发异于城市特色的创意旅游项目,比如目前日本越后妻大地艺术节、大连的玉米迷宫、新西兰美食烹调学习的创意之旅。这些项目将自然生态与人文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乡村创意旅游具有特殊的意义,旅游扶贫的效果更明显,有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1.9、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与类型乡村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旅游理念为指导的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目的地的旅游,它以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力,通过旅游发展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并使当地社区和普通农户经济上得到收益。乡村生态旅游必须具有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必须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必须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发展[10]。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1)观光型:主要是以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2)参与型: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3)度假型:主要是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11]。 1.10、互动的概念“互动”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一书。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并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互相之间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①互动是交际的核心,也是目前流行的英语互动教学理论的核心。1.11、互动概念定义本论文界定的互动概念为:互动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通过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城市作为一种构成现象,源自于各种物质要素的调试性互动。互动是一种过21程,是由城市物质要素之内互动(自我互动)、要素与要素之间互动和要素与城市互动组成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能够通过要素间彼此的互动(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被改变和重新建构。因此,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各要素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城市以城市各要素的存在为前提,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城市 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决定、互相促进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它们是相互依存并且互为发展条件,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各要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交互作用的结果。1.12、互动及互动关系的概念从两个字的构成来说,辞典上对其解释为:”互”是交替,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互动”就是指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变化的过程。而”互动关系”是指两个事物、人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人彼此因对方的变化而相应的会发生变化。郑杭生教授在《社会学概论新编》一书中认为”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互动关系一般指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相互发生的一种依赖性行为的过程[21]”。本文所指的互动是指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各主体间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互为依赖。要保持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主体之间目标至少不能是相互对立的;第二,要有发生相互依赖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审视我国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现状,笔者认为,社会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2、相关背景2.1、本项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4.1研究背景4.1研究背景 我国长期以来因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普遍存在资源粗放利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新兴产业缺乏,生态破坏较严重,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生活环境面临威胁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居民市场意识增强和观念的更新,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传统乡村景观、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古村落是一种独特的乡村旅游地,其生态环境脆弱,居民收入就业渠道局限,发展工业和新城镇的条件和能力局限,古村落旅游资源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依托。12作为文化遗产地的西递在中国古村落中独占鳌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目前其旅游形势喜人,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声誉。因此,本文选取西递为研究案例,进行乡村旅游与农村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加强和推动古村落旅游研究的深入,实现古村落旅游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2、神童山旅游开发背景神童山属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葛石镇位于宁阳县境中部,面积6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2%。全镇辖28个村民委员会,34个自然村,人口3.5万。境内盛产宁阳大枣、黄梨、苹果、柿子、核桃等,特产蜜枣,为有名的”宁阳大枣”生产基地。葛石镇在宁阳县属较发达地区。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经济生产总值8.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8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8元。全镇耕地面积45780亩,农业人口人均1.28亩。林木覆盖率 53.5%,果园面积3548亩。葛石镇工业、农业、镇村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事业建设良好,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神童山坐落于泰山之南46公里,曲阜以北22.5公里,方圆72平方公里。最高峰老寨顶548.1米。属北温暖湿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4摄氏度,年降水平均690毫米。旅游季节一般集中于每年的4~11月。从神童山东北侧沿104国道北行46公里可抵泰山,乘车南下不足30分钟可到鲁都古城曲阜,西去90公里即达水泊梁山。神童山雄踞于泰山——曲阜——水泊梁山鲁中旅游金三角的中枢点上,又位于北京到南京的对折点上,处于华东地区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围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这里民风淳朴,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劳作方式与现代化农业耕作并存,便于观摩和参与制作。加之农业基础较好,农业经济较发达,为本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神童山作为泰山的余脉,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神童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旅游资源及以山地森林、林果农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成为本区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农业相关的资源有:(1)森林生态类旅游资源神童山上佳林蓊郁,名木珍卉遍地。1998年8月被山东省林业厅辟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园总面积中林业用地5057公顷,林木覆盖率69.2%。山体以落叶阔叶林刺槐为主,间有一定面积的常绿松(柏)林分布;寺庙周边分布有部分落叶次生杂木林;观音庵附近有大面积古藤分布;山坡林下还有众多灵芝、柴胡、元参等名贵药材;山脚岭地以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3 落叶次生大枣、梨园为主,间有少量其它干杂果、水果经济林;农作物种植区以枣粮间作为主。各种林地共同组成了神童山特有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2)生态农业类旅游资源神童山下北部有1.6万亩梨园,春来繁花深似海,如雪似雾,极具观光价值;南部8.8万亩枣林浩如烟海,也是著名的宁阳大枣盛产之地,金秋时节金果缀枝,枣铺成行,别有一番情趣。十余万亩梨园、枣园构成了本区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资源。2.3、研究背景产业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1.1.1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2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人才的培养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而旅游高等教育作为旅游业人才的主要培养者,只有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尤其是高素质、管理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旅游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调整和改进,才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要求。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但是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对旅游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从发展伊始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所以旅游高等教育必须立足现实,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和结构,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型人才。反之,如 果我们不正视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的旅游资源优势就会被人才劣势所掩盖,最终将落后于其他国家旅游产业的发展。2.4、三农问题倍受重视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问题日益凸显该只有东南沿海的繁荣发展,作为农业大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富强、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关系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只有做到协调发展农村和城市,才能更有效的推动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关注严重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农村贫困问题,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寻求一条乡村治理的合理道路,显得愈发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代表着高度行政集权的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国家通过不断探索合理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广大乡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治理问题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与此同时,国家为了更好的整合乡村秩序,在198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标志着我国基本形成了”乡政村治”的管理体制,村民自治工作开始在乡村广泛推行。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乡村自治模式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直接关系着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必然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任何一种制度的变迁都势必带来一些需要面对的问题,乡村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处于对乡村治理的探索阶段,都决定了乡村治理中存在着很多有待进一步改善的问题。 2.5、()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仅在舆论界迅速升温,在学术界也激起了热烈反响。学者们相继提出各种各样极富想象力的改革主张,例如,撤销乡镇政府;强化抑或弱化乡、村任何一级组织的功能;变更任何一级组织的性质。中央则采取渐进、稳妥的策略,即利用财政手段”倒逼”地方政府精简乡镇机构,这明显不同于理论界所提出的许多构想和方案。乡镇管理体制依然维持”乡政村治”的格局不动摇,这一事实表明,尽管乡镇政府一度遭遇合法性危机,但它在当前形势下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乡镇政府的职能和运作方式,则由以往的”汲取型”和”运动型”,被中央重新明确定位成”服务型”和”法制型”。未来的乡镇组织建设将围绕以下两个主要目标来展开。一是为服务于中国即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为能向农村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政府、乡镇事业机构均要合理转变职能。二是乡镇政权组织不仅要实现自我瘦身、调试自身职能,还要在保证自身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农村基层民主深化带来的冲击,主要是积极回应农民自主性增强和农村利益多元化所带来的双重要求。可以说,如今最具现实意义的思考,已从”乡镇政府的去留”导向”乡镇政府职能和运作的转变”。1以乡镇政府为主的基层行政组织,能否积极回应并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变化,同时担负起中央赋予的职责?这是一个有待研究者长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检视基层行政组织的形态及其运作机制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乡镇组织发展的基本路径,从而参与该话题的讨论。 研究乡镇组织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是乡村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与乡村关系的纽带,它作为国家政权”代理人”,代表国家与农民产生关系、保持关系;另一方面,乡镇政权还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它承担着促进一方社会实现发展和稳定的职能。乡镇组织的改革和建设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开展乡镇组织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其有效性进行探讨,可以服务于乡镇机构改革和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研究乡镇组织,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从近些年中国政治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来看,不管是关注国家权力自上而下运行的国家政权建设,还是关注社会权力自下而上作用的乡村政治,选择哪种研究路径,都无法绕开乡镇政权,而乡镇政权已经成为这两种研究路径的交汇点;”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逻辑竞争在乡域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乡镇层级的较量。政治学所以关注”乡政”,不仅在其有效性方面,还在其规范性方面,即”乡政”的性质问题。在规范性方面,政治学界当前的研究着力还不够,研究成果较少。在有效性方面,政治学界已经有了共识,学者们大多认为现行的”乡政”已经与新时期的需要不相适应,但就改革方案来看,现有的理论尚存在分歧明显的争论,比如说”乡政弱化论”、”乡政自治论”和”乡镇自治论”等。总之,乡镇组织建设事关乡村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亟需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对之展开客观的、科学的研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只有对之作不遗余力的探索,才能不断形成知识积累和理论创新。 2.6、国家大背景下的傩4.1.1“活化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的提出4.1.1“活化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学界”傩文化”[46]和”活化石”观点的提出,使得”傩”这种在文化大革命时代一度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的宗教,成为了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傩在整个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不断被凸显。在学界”傩文化热”的持续助推下,”中国学者在傩文化热中出现的这一研究倾向,更加强了傩在官方心目中的积极肯定意义”,国家正式将傩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纳入了官方视域。”傩所具有的活化石价值,犹如一纸通行证,使它在官方的认可方面畅通无阻学术界掀起的傩文化热,很快获得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47]进入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开来。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在各地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从而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明确要求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48]《意见》的出台,正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非遗”申报工作的热潮。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非遗”概念的提出,34第4章重构-社会变迁中的傩 远比”活化石”更关乎切身利益,也更为现实和实用。”非遗”申报成功对地方政府来讲往往有着多重意味:”意味着获得国家投资,意味着推动文化开发,意味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意味着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49]很显然,”活化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话语维度,正日益变成了一种被赋予了政治诉求的国家话语。2.7、研究背景于欧洲,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贵族开始定期到乡村休闲度假,并成为习惯,乡村旅游由此在欧洲兴起,其旅游者看重的是乡村的自然环境及传统文化活动。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有明确意识的乡村旅游的诞生’。此后国外的乡村旅游主要以度假农庄、观光农场和土著旅游三种形式迅速发展,主要载体是家庭旅馆,行业协会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如美国的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加拿大的乡村度假农庄协会(CVA)等等。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正式将旅游业列入国民经济中的重点产业,一些旅游资源享赋优良、但贫穷落后的乡村地区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财政扶持下,发展旅游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旅游部门参与、筹划和推动的情况看,我国乡村旅游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旅游扶贫、农家乐、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满足城市游客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一些新的旅游产品不断被开发出来,新的问题开始出 现,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也出现新的理论。(一)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现象随着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高度融合,例如一些在高新技术催生下的新型创意产业门类(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高速发展,就表现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高度渗透性。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也有日益融合的趋势,旅游者需求出现新的变化,旅游资源的外延得到极大拓展,旅游产品的内涵有了新的提升,还出现了非常规的旅游开发程序—一些成功的旅游产品开发案例并没有遵循传统的旅游开发程序,启动于一个有价值的创意。这些新现象新产品用传统的旅游开发理论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1邹统钎.乡村旅游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9一77.2高舜礼.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天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5一46.(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问题当旅游者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并对乡村生活方式造成破坏时,乡村旅游对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就消失了(Macbeth,1997)。乡村旅游的提供者—乡村居民和主要消费者—城市旅游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人(host)一客人(guest)关系,反而是仆人(Servant)一主人(master)关系(Long,1990;Maebeth,1997);乡村旅游开发不当会引发景观城镇化、关系商业化以及经营飞地化;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指导,乡村建设盲目”城市化”,日益”庸俗化”,丧失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独有特色;游客增多加重了对乡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有些地区为了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创意旅游”作为时髦的概念被频繁引用但是鲜有成功的案例等。这些问题都从不同方面困扰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乡村 旅游开发不得不面对创新产品与重塑独特形象的境地,创意旅游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适宜和可接受的新方式。(三)乡村旅游研究中的新理论越来越多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其中旅游体验理论,游客凝视理论是近年来旅游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新理论。根据旅游体验理论,旅游体验是旅游现象的内核。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研究构成了旅游学研究的最根本、最基础、最具有衍生能力的一个对象领域。游客凝视理论认为,”游客凝视”是旅游的核心元素,游客凝视的重点是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分离出来之后到旅游景点追寻的符码。旅游的过程实际上是完成了旅游凝视物或吸引物与游客想象之间的关联(Urry,2002)。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理论,可以解释分析目前一些新兴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可以给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2.8、旅游与乡村文化传承的研究背景1963年,T.Nunez发表论文分析了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后居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可以认为是旅游业对乡村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开端。此后,大量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多优秀的学术成果。而关于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则是基于以下两大背景之下的:(1)人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单一性到系统性的过程,即人们 越来越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地的民俗文化的生存都是其传承和变化的综合结果,这种传承和发展还会随文化的延续而继续下去这个观念上的变化使人们把文化的保护开始从单纯的‘物’的保护发展成为对其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对其延续性的增强”(张军,2005)。(2)旅游活动伴随着”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与认同问题”(彭兆荣2,004),使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成为旅游学界的热门话题。所谓身份认同(identity),可以理解为某个群体中的成员对其群体独特性的认知,也就是确认(我们的)共同性10以及”我们”与”他们”的差异性。持续的身份认同感,有益于保持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鲜明的界限,起到内聚外斥的作用,从而使文化独特性得以保存,并在文化持有者群体中世代相传,被不断地再创造和发展。旅游发展带来的当地社区文化身份认同变化,乡村居民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呈现出的”自卑”或”自珍”,直接影响着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培养当地人自身健康的文化心理,维持其对当地文化的持续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成为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关键环节。基于以上两点,学术界拉开了关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传承影响研究的序幕。2.9、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世纪中期的欧洲。我国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晚,大致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需求相应地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在中东部发达 地区,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陕西省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与束缚而发展略显缓慢,但是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引导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乡村旅游也因此而得到了快速发展。2.10、电视娱乐节目互动的背景何谓互动,”互动”一词在大多数字典里的解释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感应,反应”的意思。社会心理学家把互动定义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们之间的行为相互影响的过程”(Reis&Wheller,1991)②施拉姆曾经说过”最典型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夸大了的双向关系。”③在这里所指的双向传播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互动。根据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④也就是说,传播是双向的社会互动,是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一个重要的特点。自1983年中央电视套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各种各样的电视娱乐节目不断的推陈出新。实际上电视娱乐节目除了有一种”自娱自乐”的功能外,还有一种”沟通”的作用,使人们在娱乐的过程中达到一种人与人之间”愉快沟通”的生活境界。从传播角度看电视娱乐节目互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电视娱乐节目与受众的互动,即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另一方面是电视娱乐节目与其他媒体的互动,即媒体与媒体的互动。卡茨、麦奎尔、布拉姆斯等人首创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提出,”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 个人的需求和愿望。”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娱乐节目受众需求不的提高,自我表现欲望不断增强,挑战自我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与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①喻国明《整合力是未来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娱乐财富密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②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传播的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8③[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p49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35展史相对应,电视观众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角色转变。”①即由仰望者、评价者、参与者到现在的决策者的转变。于是就出现了像《超级女声》、《非诚勿扰》这样的电视娱乐节目。如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给一群怀揣明星梦喜欢唱歌的女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的同时还实现了观众参与电视娱乐节目的愿望,在节目进行过程中不但与现场的观众互动,而且还采取观众手机发送短信投票的形式为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得到最多投票的选手就是最后的冠军。2010年最火爆的应属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它抓住了新时期都市青年男女对感情的需要,节目的制作人王刚说:”办公室里太多的剩男剩女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平时大家总是一边加班一边抱怨找不到对象,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现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剩男剩女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和话题,这种现象其实也掩藏着很多社会问题,对婚姻和感情缺乏信任是很多年轻人难以解开的心结,解决此问题就成了《非诚勿扰》的创意来源!”②2005年《超级女声》成功不但满足了一群爱唱歌的女孩子当明星梦,还满足了观众想要参与到娱乐节目中去的心。2010年《非诚勿扰》的爆红满足了当今 社会都市年轻人对感情的渴望,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对爱情不同看法的”辩论”。可以看到无论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内容如何变化,但是它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他们都是为受众的需求所服务的。受众的需求是电视娱乐节目赖以生存的土壤,受众当了太长时间的倾听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希望有人去了解他们、承认他们、支持他们,而电视娱乐节目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展示自我平台,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参与的渴望。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者正是基于受众的需求为受众演绎和诠释电视节目内容,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地参与者,当然分析受众角色转变的目的不是要求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者曲意迎合受众,而是为了节目组更好的从受众的真实需求出发,以此作为更好的制作、传播电视娱乐节目的参照。电视娱乐节目通过采访、信件、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受众进行的互动,能调动起亿万观众的积极性,共同融入到电视娱乐节目所创造的娱乐氛围中来,所以电视娱乐节目要时刻的注意充分发挥与受众的互动、拉近传者与受着的距离。如果一档当红电视娱乐节目拒绝与其受众和其他的媒体进行互动,那么在他经历繁华后必定是死亡。如果形象的把电视娱乐的比作家长,把早期的电视娱乐节目受众比作是襁褓①谢耕耘.王彩平.《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报告》[J].《新闻界》,2005年,第四期,32-34②章琰.《2010娱乐步入”剩时代”荧屏交友节目卷土重来》[N].《羊城晚报》,2009-12-256中的婴儿,那么刚开始婴儿只能接受大人所灌输的一切,那么当婴儿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开始牙牙学语,试图与大人长生共鸣,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有了 自己的想法并且想付诸实践满足自己的需求。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已经由一个婴儿成功地长成一个青年。他不再是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做什么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跟意见并且希望想参与到电视娱乐节目中去。这时就需要”家长”与”婴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如果家长还是一贯的灌输而不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那么不免会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失去”自己的孩子。电视娱乐节目与其受众就像是”家长”与”孩子”这样的关系。可见,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是传者与受者共同的需要,互动的好坏是决定一档电视娱乐节目能否生存的标准之一。2.11、媒介融合背景下直接互动与间接互动的融合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看见直接互动与间接互动已经不再像是传统互动方式一样分的清清楚楚,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互动受到的环境影响方式很简单,各个节目使用的情况都相差不多,可从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推广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发展方向,交互式的互动模式是媒介环境改变后的一大特征,所谓交互式就是媒介相互利用的开展互动,两者并不矛盾和冲突,不存在偏执说法的某一种取代另一种,反而,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和互联网结合将间接互动方式与直接互动做到了相辅相成,新媒体与电视媒体在互动方式上的结合是促使媒介在深刻的环境中将信息更精准、细致的传播。不仅打开了电视节目互动的模式也带动了互动形式的更好发展。 2.12、互动广告产生的背景3.2.1体验经济背景3.2.1体验经济背景随着传播新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开始有单一转向多元化,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逐渐形成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1999年所著的ǎ体验经济ǐ一书中提出了体验经济的观念,认为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经济演变的过程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为体验经济时代2从根本上说,一个经济时代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的心理需求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属于卖方经济,在消费过程中是不与消费者发生关系的,而在体验经济中,消费者作为主体始终都参与其中,是以消12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费者为中心的经济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充满情感的,可以给消费者创造难忘的记忆当体验性的活动结束后,它所创造的价值和效应会一直留在参与过这个活动的个体的记忆里,这也正是体验的经济价值高于产品和服务的缘故传统经济对于产品的关注点集中在功能强大外型美观价格优势等方面;而现在的流行趋势则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为产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3为了实现广告给消费者提供体验,需要互动广告内在的人际互动人机互动文本互动等,形成广告外在的信息性娱乐性价值和传统广告相比,互动形式的广告不仅仅是用文字色彩和画面吸引注意力,而是建立在受众的感官体验基础上,通过心理暗示,引发受众联想,根据广告的目的而预先设计场景,刺激受众的潜在需要,使受众不自觉地参与体验各种广告信息,从而完成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体验经济时代 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商品为传播工具,以宣传服务为手段,使消费者可以参与并能留下深刻记忆的活动3、研究意义3.1、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1.2.1理论意义目前对于城乡旅游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还很少,本文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旅游规划学、旅游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灵活地运用到本文的研究中,实现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在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城乡旅游发展的现状,将点—轴系统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环城游憩带理论运用到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机制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2意义和学术价值。3.2、研究内容与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①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基本条件和发展模式的研究。②对西递旅游与社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模式进行了分析;利用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西递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游客对西递旅游发展相关要素的评价;利用统计资料,分析旅游对西递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③构造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评估指标和模糊评价模型,并以西递村为例,对其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水平做出评判。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对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三农”问题和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对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基本条件和发展模式的研究,丰富乡村旅游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内容,为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建立是评价两者互动持续发展水平、能力的基础工作,对更有效地获得持续发展的活力与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及其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而对黟县西递旅游与经济发展进行的实证评价和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同时对其它乡村旅游地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3.3、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贵阳市为例运用相关理论来研究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贵州省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对增强贵州省旅游业及整个贵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4、选题意义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协调,是各国都在努力研究希望解决,但又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民族文化开发更 多的是为经济搭台,文化仅仅是”经济”、”产业”、”商品”的外套而已。这种认识所导致的问题更为严重。学者甚至认为如果一直叫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台”必将被拆、被毁。因此,如何湖北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从文化自身的角度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文化保护中如何关照原生地居民的认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成为旅游开发中利用民族文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恩施州来凤县舍米湖村这个正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具有民族风情的村寨的个案调查,对它的开发方式、民族文化保护的效果进行评估,在理论上提炼出适宜于旅游开发中进行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路和方法,并能够为地方政府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3.5、研究意义1.2.1为”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具有活力的重要产业”奠定基础,为其实施1.2.1为”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具有活力的重要产业”奠定基础,为其实施提供参考“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旅游项目”是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旅游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顺应辽宁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其发展的本质特点和要求,结合辽宁旅游产业现有基础与优势,才能实现上述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产业与教育协调发展基础之上,两者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是实现两者共同发展的第一步。 3.6、提高农村对参加乡村节庆体育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影响农村大学生参加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但是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是提高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效果的想前提。加强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提高对农村大学生对节庆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在当前,社会实践机会有限,经费缺乏的情况下,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以其低,经费少等应该成为农村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体现。3.7、新农村建设中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义(一)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突破口15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具有经济性、时间性、参与性、竞争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应该成为和谐村镇体育文化建设的先行官和突破口。在节庆时节举行体育活动在时间上符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现状,同时能满足人们追求节庆气氛的需求,再加上其特有的竞争性、趣味性都成为吸引多数人参加的重要因素,保证人群参与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特别是一些诸如抛圈套物、掷准游戏等趣味竞赛活动往往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极大的活跃了村镇的体育文化建设。以节庆体育活动带动平常体育活动的开展,以体验体育活动到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到娱乐身心与强身健体并重发展,应成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值得借鉴的模式。(二)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是加强政府与群众、群众与群众沟通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村镇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选择,是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是引导亿万农民走向富裕的正确决策。可是现实中由于部分领导干部认识的偏差把建设新农村这本经念歪了,陷入了”口号式新农村、借贷式新农村、橱窗式新农村、钱袋式新农村”等的误区,片面追求表面成绩、过于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甚至出现了村民的钱袋鼓了富了,脑袋却贫了,门面阔了,思想却窄了,封建愚昧,宗族纠纷,赌博成风,自私落后的现象。不良的行政作风,偏执的执政理念,使老百姓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持续下降。村民委员会由于精力、资金、知识等的限制也无力组织村民开展过多的活动,组织比较松散无力。在节庆期间因势利导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并将党的政策融入其中,既可以满足人们娱乐身心的需要,也能够使党的政策在无形中深入人心,使整个节庆充满声色,赢得民意。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受到自然条件、地域条件等的影响很难一下有很大的发展,但软环境的发展特别是节庆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则在凝聚人心方面具有”小投入大产出”的奇特功效,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了改变政府新农村建设观念,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不良恶俗的有力武器。(三)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是改变农民不良生活方法的重要手段2007年春节,笔者在豫北辉县市调查了近3个乡镇10多个村庄的100余村民显示:春节期间,看电视是农民最主要的闲暇娱乐方式,排在第二位的是打扑克和麻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使农民有更多的经济支配能力。他们将自己的娱乐资金大多投入到了电视机、DVD机等家庭现代化设备来娱乐自己。还有就是进行半娱乐半赌博 的活动,比如打麻将、斗地主等等。这些娱乐方式固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当我们与当前农村的农民身心健康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城市化,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传染病等城市易发疾病也开始在乡村蔓延,而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才是预防这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村民有了体验体育的机会和由此形成的积极情感体验,再加上对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时间的保证,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肯定能成为我国广大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火种”,形成体育活动的燎原之势。这样广大村民就会慢慢适应有体育的生活进而过渡到积极参与除节庆体育活动外的其他所有活动,逐步走出”饭前16打牌,饭后电视”的这样一种静态的生活方式。3.8、研究意义首先,保护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基本样态,”文化多元化对于全球范围的人文生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平衡那样必不可少”。[5]傩文化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古文化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蕴涵着独特、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萍乡傩是中国傩文化圈中的典型代表,研究萍乡傩文化一方面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萍乡傩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其次,发掘民间信仰的当代价值。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萍乡傩在当地乡村民众生活中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研究萍乡傩文化可以利用民间信仰整合乡村力量,化解乡民矛盾,构建和谐乡村文化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 此为借鉴可以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再次,丰富既有的研究。萍乡地方傩事活动频繁,每年都要举行,傩事延续时间有时长达两个月。春节期间,民间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傩仪傩祭、傩舞傩戏与其他戏曲、灯彩、歌舞等民俗文艺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春气氛。本课题通过实证研究,以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的视域观照萍乡傩文化的发展规律与传承现状,探索其可能发展的方向,从而丰富既有的研究。最后,推动民族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通过研究,可为萍乡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又契合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议,对萍乡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今后傩文化产业的发展理清路向。3.9、研究意义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本文基于创意产业的视角,将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置于多学科理论视野之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现象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较前沿的理论成果,对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提出乡村创意旅游及产品的概念,对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类型、特点以及供给、需求进行多层面的剖析,构建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意生产模式l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一3.和乡村旅游者的创意体验模式。引入旅游场的概念,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意生产模式和乡村旅游者的创意体验模式基础上,构建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的RFM 模型。这些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二节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3.10、研究背景与意义具典型性的区域构成单元,目前其建设也是参与人最多、历时最长、涉及地域最广的人类活动。随着宜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乡村的基础性作用正逐渐被发现并重视。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带来乡村地区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城市化在农村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催生出新型的第三产业—乡村生态旅游。乡村建设既面临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同时又呈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绿道,广东建设宜居城乡的希望之路[1]。2010年2月广东省政府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增城的绿道为其中的2号线。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该方案中明确了2009-2012年四年的十大工程,其中,就包括了城际轨道和区域绿道”双道”工程。2010年以来,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已成为广东省城乡建设的重点工程,并在各地掀起了绿道建设的热潮。位于增城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小楼镇,在2007年增城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三大主体功能区”总体发展战略中,与派潭镇和正果镇一同被定义为”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形成限制工业发展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区。自2008年始,增城市大力实施公园化战略和生态文明、宜居城乡的建设,开始投入规划建设增 城市区到白水寨风景名胜区的休闲健身自行车道。2009年起,增城政府进一步完善辖区内北部三镇——派潭镇、正果镇和小楼镇的乡村生态景观和区内绿道系统,全力发展绿色经济,并在绿道后期运营方面先试先行,取得一定成效。增城市把绿色通道建设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绿色通道建成了绿化线、风景线和致富线[2]。增城市的绿道建设始于2009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面,截止2010年12月共投入15041万元,建成257.91公里的绿道和21个驿站,同时,绿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09年初至2011年9月,增城市共接待绿道游客77.47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2055万元。经过调研,通过对比北部三镇——派潭镇、正果镇和小楼镇自绿道建成以来接待绿道游客数量和绿道旅游[1]蔡瀛.导言[J].风景园林,2010(2):71[2]增城绿道建设可成为全国模板[N].南方日报,2010-01-231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收入情况(详见表1-1),可见小楼镇在三个北部山区镇中,绿道规划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对当地农民带来的收益最为显著。表1-1北部三镇绿道游客接待数量、旅游收益及途经村庄情况表镇区绿道数游客量接待绿道旅收入游直接途经村量庄数辐射农村人口备注派潭镇14.6万人次276万元9个24000人正果镇5万人次75万元8个12000人小楼镇157万人次1575万元7个21000人表中有关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数据统计时段为: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资料来源:有关数据为镇政府提供,表格为作者自制目前国内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研究不多,关于乡村生态型绿道景观建设的研究更是 寥寥无几,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小楼镇乡村绿道景观建设实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乡村的绿道景观生态特征和乡土景观规划设计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对有效协调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推进乡村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研究目的4.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紧密结合城市体育赛事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总结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方面的相关基本理论,以体育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探讨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的内涵及表现、分析国外体育赛事与旅游领域相关的文献、调查研究上海市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互动发展现状等,为促进上海市体育赛事和城市旅游互动发展提出对策。4.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1)理论研究层面上看首先,进一步探讨旅游与海岛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为长岛县和其他地区构建和谐海岛提供思路,同时丰富海岛旅游研究的内容;其次,确定旅游与海岛发展互动关系因子,寻求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旅游与环境互动关系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标准。(2)从应用层面上来看长岛县是海岛县,发展旅游业关系到长岛和谐海岛构建的大局。因此,以长 岛县为实证研究,探讨旅游与长岛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探讨旅游与和谐海岛构建的良性互动关系,为实现旅游与海岛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关对策措施。对长岛旅游业的科学合理发展和海岛地区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3、研究目的与意义1.3.1研究目的到目前为止,关于将个人发布的旅游微博与旅游企业微博视为旅游微博系统,系统论框架下个人发布的旅游微博与旅游企业的微博存在怎么样的相关性,在这样的系统环境下是如何影响旅游者个人决策行为,并探讨与旅游企业的互动应对机制的研究暂时没有搜索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结合定性的内容分析法和定量的结构方程建模法探讨这一科学性问题,以丰富该方面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系统论框架下,尝试探索与分析个人旅游微博与旅游企业微博的相互关系。在互联网环境下,以旅游为主题的个人旅游微博、旅游企业微博是一个复杂系统下的小系统,在同处一个系统的背景下,旅游个人微博与旅游企业微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个人旅游微博对旅游企业的口碑与传播有巨大影响,旅游企业微博则竭力想将个人旅游微博拉向自己,所以两者的相互联系与沟通方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两者怎样相互影响,怎样和谐相处,本研究将通过NVivo8质性分析软件对选取的个人旅游微博和旅游企业微博进行内容分析,期望找出两者的相互联系与可协同的关键领域。(2)在旅游微博系统下,个人旅游微博、旅游企业微博对消费决策行为显 然会带来重要的影响。越来越多旅游者在进行旅行决策时,会搜索网络上的微博信息,个人发布的旅游微博和旅游企业发布的微博都是其参考的对象,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发现在微博环境下,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3)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希望能通过互联网渠道,与市场和消费者形成有机的联系与互动机制,消费者怎么看待微博,怎么使用微博,这些是旅游企业关6心的重点,只有了解消费者在想什么,企业的宣传才能做出合理的应对,而通过微博来回应消费者的需求,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新型营销策略。1.3.2研究意义旅游企业应用好作为新媒体的微博,不仅是寻找到营销市场上新的营销渠道,而且能够抢占营销市场的先机。对于个人旅游微博和旅游企业微博组成的旅游微博系统而言,本研究在系统论框架下对个人旅游微博和旅游企业微博进行内容分析,并借助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两者及两者存在相互关系的旅游微博系统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模型,进而让旅游企业找到与营销市场沟通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机制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从理论探索意义上来说,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对其的深入研究比较少,而在旅游业的应用研究更少。国内文献暂时还没搜索到个人旅游微博与旅游企业微博互动关系的研究,国内有关微博研究的文献多集中于从地方当局、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视角,开展微博营销研究,研究方法多数局限于描述性分析、SWOT分析等定性方法;国外文献则是多运用NVivo8对旅游者的博客、Twitter或Facebook进行内容分析,很多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甚至还缺乏基于结构方程之类的建模分析与验证。因此,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关于微博的理论与方法,运 用质性分析、内容分析、模型分析的综合性方法,以旅游微博系统为目标,研究个人旅游微博和旅游企业微博存在互动关系下旅游者使用微博的习惯,发现影响旅游者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子,为企业设计基于微博的网络营销策略。(2)从实践应用而言,本研究尝试了解在系统论框架下个人旅游微博和旅游企业微博的互动关系且旅游者是怎样使用微博,进而应用定量研究法,建立旅游者个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模型,总结归纳企业微博营销的应对机制与策略,最终利用微博搭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平台。这有利于弄清楚个人旅游微博和旅游企业微博的互动关系下旅游者使用微博的习惯、旅游微博系统对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将会为旅游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提供相应有效的应对机制,帮助旅游企业建立与营销市场沟通的关系,最终实现旅游企业快、准、狠地进行微博营销,增强旅游企业实施微博营销的核心竞争力。74.4、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一、研究目的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各调查点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大学生节庆社会实践状况进行调查,探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影响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进行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动力研究,构建农村大学生与乡村节庆体育互动发展的机制,以大学生节庆社会实践推动和加强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为突破口,进一步繁荣农村体育工作,最终达到增进农民身心健康,加强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 应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巩固和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同时,使农村大学生能够充分认知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4.5、研究对象与目的1.2.1研究对象1.2.1研究对象在国外,绿道己经成为一种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环境保护和慢行交通需求的复合性资源。绿道规划需从实际出发,根据区域绿道的潜在使用对象、使用目的、区域资源,更人性化地进行建设,以提高规划的可操性。而乡村的绿道规划建设应更多地考虑生态保护和人们节假日结队游憩的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满足乡村生态旅游需求的绿道景观,重点研究其规划建设的方法和实施对策。4.6、研究目的以增城市小楼镇绿道景观建设为研究切入点,基于保护环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在现状调研基础上,以乡村景观规划学及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小楼镇现有的地理资源、人文资源及该城镇现行的旅游总体规划进行分析研究,探析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绿道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摸索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双赢的科学发展道路。2第一章绪论4.7、旅游业中的文化真实性概述及调研目的1973年,MacCannell在《舞台的真实性》(StagedAuthentichy)一文中首次将真 实性(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引人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此后旅游中的”真实性”成为旅游人类学家和旅游社会学家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出现了“客观真实”、”构建真实”、”存在真实”、”舞台真实”、”象征真实”等多个概念来描述东道主社会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文化形态,并主要应用于研究旅游业中东道主社会的文化商品化、游客的出游动机以及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体验的满意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东道主社会来说,当地居民自然正常的生活状态可以看作是一种原真性存在,而这种原真性也正是游客在作出出游决策时所渴望在旅游过程中获得的东西,因此在旅游产品中尽可能的还原和表现这种客观真实就成了东道主社会发展旅游业之初的主要目标。但旅游的悖论就在于:游客试图寻求真实的当地文化,而旅游行业本身又助长了这个真实性的假象(彭兆荣,2004)。一方面,在旅游环境中,游客处于的是一种时空上明确界定的场景(Daniel,1996),这种场景决定了本真意义上的真实很难达到。旅游目的地展示给游客的不可能是当地人全部原真性的生活,旅游业中文化舞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社会所看到的场景已经是经过东道主安排和选择好的,带有强烈的装饰性质;另一方面,游客在参与旅游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逃避情绪和幻想因子,就如众多乡村旅游者一样,虽然他们声称自己想要37看到旅游地最真实的生活,但出于满足自己放松身心、逃避压力的目的,他们往往关注的是乡村社会里那些能代表轻松的、舒适的、和谐的”真实”,而对于现实乡村中存在的贫穷、落后、混乱等视而不见或者是呈现出一种逃避心态。光映炯(2003)曾 用如下模型表达了在旅游场域中族群文化的变迁方式,在模型中”一”表示旅游开发前的文化变迁,”二”表示旅游开发后的文化变迁,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再生性文化的真实。图3-11旅游场域中族群文化变迁模型(光映炯,2003)Fig.3-11Themodeofthechangeofclanculturewithentourismfield鉴于此,旅游研究者引入了戈夫曼(ErvingGoffman)的”舞台真实”理论,即如果把旅游活动中的东道主社会看成一个舞台,那么游客所能进入和进行活动的区域可以看作是”前台”,而当地人自我生活的空间则可以看成是”后台”,后台表现出的是当地文化的原真性,其中的部分真实被挑选出来并进行加工以后展示在游客面前,形成了前台的”舞台真实”。游客通过欣赏前台带有表演性质的展示,并加入自己主观的判断和想象,从而获得旅游体验;而后台的居民则在延续自己日常生活的同时,还担当起”演员”的角色,把自身的某些文化元素通过一定的加工和修饰展现给游客,并从中获取收益,以维持”后台”生活的正常进行。由此可见,旅游目的地中文化的客观真实和舞台真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后台”的原真性生活是”前台”舞台化表演的根基和来源,而”前台”的表演是延续”后台”正常发展的强大支持。因此,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游客能在”前台”A原生性融合分化B次生性还原置换C再生性文化文化文化时间轴(空间轴)国家族群[A文化场域](政治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B行政场域][C旅游场域]一二38感受到令自己满意的文化氛围,从而获得一次相对满意的旅游体验,当地居民能在充分参与到旅游开发的同时,并在后台顺利传承和发展自己原真性的文化,旅游业发展 与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形成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表现,也是传统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的首要保障。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以爨底下游客为主要调查对象,设计发放了调查问卷,并试图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尽量以游客的视角来考察爨底下的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变迁,从而达到以下研究目的:1)明确爨底下传统文化对于爨底下形象构建以及旅游宣传的意义,了解游客对爨底下村文化意向的感知和对爨底下文化体验产品的需求情况。2)分析游客在文化体验方面的满意度以及对爨底下文化真实性的期望与评价,找出爨底下在文化商品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隐患,以便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3)理清爨底下旅游业中游客接待的”前台”与村民生活的”后台”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求达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与当地传统文化顺畅延续双赢局面的途径与措施。4.8、媒介与受众互动的目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媒介产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在一个双重产品市场中运行,即产品市场与服务市场,两者相互影响(罗伯特.G.皮卡德,2005)。电视媒介通过产品市场将生产出来的选秀节目以产品的形式投放市场传递给消费者,而电视作为选秀活动的主要传播媒介,与报纸、杂志、唱片等媒介产业不同,它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是以公共财产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公共财产的特征就是在选秀这个大众文 化现象中,受众消费与现实买卖市场上的货币交易相比较,更多的是以非货币形式进行的,受众在选秀节目中消耗更多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和注意力;当受众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于选秀节目时,电视媒介在同一时间将受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卖给18了广告商,间接从受众消费的时间和注意力中获取经济利益。媒介与受众互动的目的就是能够使受众消费大量的时间观看和参与选秀节目,从而使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得到巨大的社会效应。例如举办”超级女声”以及”快乐男声”的湖南卫视,从2004年举办第一期”超级女声”,湖南卫视从一个省级卫星电视台一跃成为如今中国娱乐节目的头号媒体,更在2005年”超级女声”决赛期间创造了观众四亿、平均收视率超过央视春晚的收视神话。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利益和社会效应会随着受众关注的程度和好评而不断上升。在访谈过程中,超过一半的个案表达了自己对于媒介的喜爱,其社会效应可见一般。(个案1)我对湖南卫视还挺有好感的,觉得他们挺有想法和创新精神,总是走在国内电视台前面,做的挺成功的。(个案10,女,学生,”超级女声”李宇春的粉丝)湖南卫视一直都挺前卫的,中国的娱乐霸主,我现在也挺喜欢他们的节目,他们也是为一些有梦想的人创造一个平台。(个案17,传媒工作人员,”超级女声”张靓颖的粉丝)湖南卫视最牛,选秀节目也是湖南一家独大,上海东方卫视(主办”舞林大会”)的话能分到一杯羹。“生产性受众”是英国学者约翰?费斯克提出的新型受众观,认为在文化经济中,观众作为生产者,权力是相当大的。消费者并不处于经济交易链条的末端,所以意义和快感的生产也与文化产品或其他产品的生产不同(陆扬,王毅,2001)。 因而,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媒介信息,他们需要与媒介互动而获得自身的心理满足和认同。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在进行受众分析时指出,将文化产品当作一种”信息”,定义为”一个很好的思考对象”,这样一来,消费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活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能够对别人”说出”关于自己的事情(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2006)。这种积极和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使受众在关注选秀活动的同时获得消费效用最大化。因此,作为传播者的电视媒介与作为接收者的受众都需要在选秀活动中进行互动,以便获取双方所追求的价值。同时这种互动目的为促进受众的消费奠定了基础。194.9、QQ即时性互动的目的当闪玩活动的主体相互间达成初步的意向之后,即都想在某个时间去某个地方,他们可以添加QQ好友进行即时的网络聊天。就具体的日期,路线进行商量,探讨。由论坛上撒网式的寻找闪友到进入QQ聊天,此时相互间进入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互动。论坛互动像一个筛子,初步筛选出了几个或者多个有意向的闪友,将范围缩小到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进而进入人数较少的QQ互动。其中,互动的中心仍然是闪玩活动的发起人。此阶段的QQ聊天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确认能否顺利进行本次闪玩。于是就有了类似的个别私聊,这种个别私聊将互动缩小至一个较为明确的范围。这种即时性互动的目的在于:一是双方通过即时互动确定闪玩的相关事宜。只有首先确认自己的时间是否与对方相匹配, 闪玩各方出行的时间必须能够达成一致,相互间的闪玩活动才能开始。如果相互间时间不能匹配,互动也随之结束。时间匹配是闪玩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双方在商定中达成一致,是闪玩能够进行的第一步。在个案1中黎旭原定2009年2月28日左右闪玩广州,当闪友小帆出现后,双方经过商定,在时间上达成共识,将闪玩的日期定为2009年3月1日。当时间匹配再商定具体的路线,如果活动发起人确定了路线,各方可以进行补充,修改,以适合闪玩各方的意愿;如果路线尚不明确,闪玩各方可以进行协商确定。一般来说,闪玩的路线的确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起人已经确定要去哪里了,然后有兴趣的人响应,跟着走。另一种则是发起人仅仅是有去某地的意向,那么应征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一起讨论路线。无论是何种确定方式,在闪玩开始后,闪玩活动会依据闪玩路线进行下去。路线大家事先通过QQ商定好了。(个案7一一)1孔令彬.QQ聊天即时性互动中的角色建构[D],[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8:18.27我们是在QQ讨论组里商讨路线的。就是首先大家踊跃提议,感觉谁比较靠谱积极,我们就采纳谁的意见了。(个案9靡靡千树)路线和行程由发帖子的楼主制定。后来我们QQ聊的时候又针对大家提的意见修改了下,不过基本没什么大问题。(个案5隐姓埋名的措)二是通过个别私聊进一步筛选适合的闪友。互动中,通过文字或者直接的询问了解对方,得到对对方的一个初步印象,询问他去过什么地方,从简单的文字中判断出是否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这里指涉社会学上的趣缘问题。可以说,QQ即时性聊天的互动过程,就是一个进一步筛选闪友的过程。在个案2中,黎 旭在论坛上发帖之后,双回应了他。在双获得黎旭的QQ联系方式,与黎旭进行QQ聊天互动时,双方在聊天过程中,感受到相互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缘于个人对旅游的态度,也就是狭义上的兴趣存在差异。最后未能达成共识进行闪玩,从对双的访谈实录中可以看出:28号那天正好是端午节,想出去转转,我是想着28号在青岛玩儿的,晚上可能就去海阳,还要去其他地方看看。天天上班,有空出去玩儿想多跑几个地方吧。我喜欢一次多去几个地方,我觉得人生苦短,走马观花把各种东西都看一看,其实我也算是我的人生态度吧。他(指黎旭)想纯玩儿,就在青岛痛快玩儿个一天什么的,属于那种慢型的。我们行程上的安排不同,或者也算是旅游的理念不同导致我们最后没能一起去吧。4.10、选手与受众互动的目的选手和受众的互动是选秀活动中直接的互动,大多数受众因为特定的选手而支持选秀活动。选手通过互动扩大自己的粉丝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受众通过互动了解平民选手,获得自我认同,满足消费心理。拥有特定支持选手的受众绝大多数是为了喜爱的选手而关注选秀节目,这种支持的热度一直持续到选秀结束,并且受众会说服身边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受众能够从选手身上找到普通人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所谓的明星、偶像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们是生活中的平民百姓,和受众有很多相似之处,巨大的亲和力使受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消除了明星与受众的隔阂,这也正是庙堂之中的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所代替的一个原因。在采访的20 名受众中,每一名个案都有自己支持的选手,并且这种支持一直延续到现在。(个案9)我对春春(李宇春)的喜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她的真诚善良可爱...玉米(李宇春的粉丝)之所以一直这么爱春春,和其他偶像和歌迷之间最大的不同应该就是以前的他们是由包装好了投放市场的,而我们是一起成长起来的,所以有感情。(个案14)我其实没有怎么太关注过选秀活动,是在第二届超女时才开始关注春春(李宇春)的,之前只听同学说,自己没怎么看。喜欢春春一发不可收拾,现在越来越喜欢,而且隔壁寝室有个女生是凉粉(张靓颖的粉丝),在我的影响下,虽然她一直坚持张靓影唱的好,但是也开始很喜欢台下的春春,觉得她好可爱。我们”玉米”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了。选手和受众进行互动有各自的追求和梦想,但是那些有特定支持选手的受众,除了满足自己的消费心理以外,选手的梦想就变为他们自己的追求,通过支持选手,将自己的无法实现的梦想寄托于和自己相似的选手身上,深刻体现了大众文化的“平民主义”立场。235、国内外研究现状5.1、体育旅游生态化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现状1.2.6.1体育旅游生态化的提出1985年墨菲第一次提出”体育生态旅游”的概念,此后,旅游业界和学术界分别对体育生态旅游展开了相关研究,如体育生态旅游的意义、体育生态旅游的观念与界定体育、体育生态旅游的开展方式等。然而由于各地体育生态旅游资 源的不同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体育生态旅游的具体形式也各不相同。因此,目前体育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界定形式在学术界尚未形成普遍接受且统一的认识。众多学者对体育生态旅游概念的理解可以综合成两类:一类是从旅游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体现体育生态旅游增加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收入及满足体育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环境的功能;另一类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体现生态旅游在教育与生态保护方面的功能。然而,生态旅游的大部分定义都包涵了五个功能,即满足游客体验自然的功能、环保功能、教育功能、维护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体育生态化、生态化体育和生态体育都属于同一个概念范畴,区别在”生态化体育”和”生态体育”属于对研究内容的静态表述,而”体育生态化”则是动态表述。从客观实践的情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看,采用”体育生态化”这种动态表述能更好的体现出问题的实质。所谓体育生态化指的是体育运动和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间的相互关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体现人类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怀,展开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建立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1.2.6.2体育旅游生态化研究现状目前我国有关体育生态化这一问题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远远的滞后于经济社会发的展对其理论研究的需求。调查资料发现,国内学者们对体育生态化这一理论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对体育生态化这一概念的使用存在更大差异。有 学者认为,所谓生态体育,就是指体育运动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融、相互关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所构建的相关联的的体育活动,即通过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来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10发展,倡导和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体现人类在体育运动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从而进一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有的学者认为,生态化体育指的是人们不拘形式、适度的借助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合理利用,来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活动。更有学者认为,体育生态化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过于密集,人类的生存空间减少,各种交通问题、污染问题的加剧以及生产力的机械化所导致的人类运动机会减少的趋势出现的,它们进而认为生态化体育应该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体育运动,且运动空间应该从单一的陆域环境拓展为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环境[5]。还有的学者认为体育生态学指的是人们通过合理、谨慎的体育方法,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获得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实现体育、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研究对象是人类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生态学问题以及在系统、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体育活动中产生的规律及各种关系[8]。5.2、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进展2.1国外研究进展2.1.1国外研究概况本研究利用Elsevier-SDOL(ScienceDirect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进行搜索国外Twitter应用与旅游业研究的概况,在”Advanced Search”菜单栏中以“Twitter”和”Tourism”在”Title、abstract、keywords”项中进行检索,仅搜索到15篇期刊论文。由于Elsevier-SDOL(ScienceDirectOnLine)外文期刊数据库收录旅游相关的期刊有限,因此通过暨南大学图书馆链接进入的其它外文数据库进行相关搜索,在一系列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后,得到的文献共有20篇。此次研究的检索时间是2014年2月7日。本研究利用EXCEL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制了文献信息表,从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单位的所在国家(地区)及文献的研究内容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与统计。分析所得:Twitter是于2007年正式面向社会提供服务,2007年-2010年期间,国外的学者们主要是对Twitter的概念、定义和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2011年以后才陆续有学者研究Twitter对旅游业的影响(应用),因此,以下统计的主要是在近三年发表的文献(见图2-1)。从作者来源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有7篇论文的作者来自美国,占比超过30%。Twitter起源于美国,也证实了美国本土对Twitter的研究要比其它国家或地区更加丰富(见图2-2)。按年份统计境外文献数量121086论文数量数量4202011年2012年2013年年份图2-1按年份统计国外关于Twitter与旅游的文献数量13图2-2国外关于Twitter在旅游业应用研究的作者来源国家或地区2.1.2国外研究内容和成果(1)国外对Twitter的概念、定义和特征等方面的研究。EdwardMischaud(2007)提出Twitter是即时通讯和短信的结合体[16]。McFedries,P(.2007),Java,A(.2007),Grosseck,G.&Holotescu,C.(2008),Stevens,V.(2008),EileenFischer(2011),GinaMasullo Chen(2011)等学者都对Twitter有一致的定义,认为Twitter是一种社交网站和微博平台,通过分享140个字符以内的信息实现即时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交流为特征。在多个web2.0的微博工具中,Twitter是最流行和最有名的一种微博工具[17][18][19][20][21][22]。Griswold,W.G.(2007)提出Twitter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布消息,而且可以在移动设备发布信息[23]。Young,J.(2008)指出交流的即时性是Twitter的一个重要特点[24]。基于Twitter即时性及与他人相联系的粉丝群,Lucky,R.W.(2009)和Dunlap,J.C.,&P.R.Lowenthal.(2009)认为Twitter具有作为专业社交网站的潜力,因为具有相同兴趣的个体用户聚集在Twitter上[25][26]。对于微博,AndreasM.Kaplan和MichaelHaenlein(2010)定义微博是介于传统博客和社交网站的一种社交媒体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高度的个人展现和中低度的社会展现相结合,是一个关注个人表达的平台[27]。(2)国外关于Twitter对旅游业的影响(应用)研究。Twitter是一种微型博客,学者们先是从博客对旅游业的影响(应用)研究开始,进而在Twitter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后,延伸到Twitter对旅游业的影响(应14用)研究。SoojinChoi(2006)在研究澳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时,选取了分析旅游博客,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到旅游者发表旅游博客的使用习惯和常用词频[28]。BingPan(2007)收集了三大著名旅游博客网站关于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的旅游博客,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得到旅游者发布旅游博客的内容,分析出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优势和劣势,证实旅 游博客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旅游者舆情检测工具[29]。IrisSheungtingLo(2011)认为web2.0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旅游信息搜索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过程,因此他以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表明89%的旅游者在旅行时会拍照,41%的旅游者会在社交网站、即时信息或个人博客上发布旅行照片[30]。MariaMa°nsso(n2011)也认为社会化媒体会影响旅游者,他收集了Facebook和Twitter的信息验证旅游者利用社会化媒体在旅游过程的持续生产和消费,从而影响了其他潜在旅游者[31]。TonyS.M.Tse(2013)强调近年来越来越多旅游者愿意在博客和微博分享旅行经验,利用文本分析法剖析了中国内地游客分享香港旅行经验的博客和微博,得到旅游者对于微博的使用模式及对旅游目的地开展微博营销的启示[32]。关于Twitter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一部分学者将其影响与应用投向了食品和餐饮业。AlisonCaldwell(2011)提到利用Twitter,移动食品车在纽约市获得前所未有的美誉和重视,消费者可以实时加入虚拟平台展开对真实的街头食物讨论,表明消费者沟通、消费和应酬受到了新的社交平台Twitter的影响[33]。WuHe(2013)指出越来越来的餐饮企业使用社交网站(Twitter和Facebook)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和实现客户互动,大量的用户可免费在社交网站发布信息,为提升竞争优势和有效评估企业的竞争环境,企业不仅需要监控分析客户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而且需要监控分析竞争对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通过文本分析顾客发送的关于Pizza行业的三大巨头PizzaHut,Domino’sPizza和PapaJohn’sPizza的Twitter和Facebook信息,以验证社会化媒体为餐饮企业提供了大量有 价值的数据和信息,企业必须重视社会化媒体的使用[34]。PieterRutsaert(2013)提到消费者通过社会化媒体(Facebook,Twitter,YouTube)接收食品安全的信息[35]。Kaplan和Haelein(2011)对Twitter应用于Google,Dell,JetBlueAirways,WholeFoodsMarket和Zappos.com的成功案例研究[36]。此外,BinPan(2007)、Erdinc(2012)、EfstratiosKontopoulos(2013)、Tony15S.M.Tsea(2013)这些学者在旅游业研究中使用内容分析方法,是结合案例研究法,对Twitter、Facebook、Blog或者Micro-blogging的内容进行分析,不仅得到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且通过词频、变量编码本和语义网络图等方式得到该地旅游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综上所述,Twitter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媒体,而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业的应用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主题。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信息搜索、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促销和旅游者的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Ben和XiangZeng(2014)则认为目前,学界关于社会化媒体在旅游业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鼓励通过综合调查和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去研究社会化媒体对旅游业各方面的影响和冲击[37]。(3)Twitter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研究Chung-ChiHsieh等(2010)调查了微博质量和用户满意度之间关系,并构建了9个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模型[38]。HsuanYuHsu等(2011)探讨了在线微博环境下客户的体验,认为客户更大程度的参与微博将增加客户的购买意向[39]。MohamedM.Mostafa(2013)意识到博客和社交网站(Twitter和Facebook)是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的宝贵资源,通过随机抽样分析了社交网站对消费者名牌认知的影响[40]。(4)消费者决策行为研究 决策行为研究具有多学科性质,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和行为沟通等方面。国外学者已提出多种模型和理论探讨决策行为:Fishbein和Ajzen(1975)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TRA),基于人是理性的假设,分析态度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并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41]。Ajzen又引入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延伸发展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42]。SchwartzandHoward(1981)提出了规范性决策模型(ModelofNormativeDecision-Making,NDM),该模型由4个阶段构成:意图阶段、动机阶段、评价阶段和行动(拒绝)阶段(详见图2-3)[43]。MacInnisandJaworski(1989)提出了”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该模型显示动机、机会和能力是消费者行为的前因,影响了消费者作为决策行为[44]。16AttentionMotivationEvaluationDenia否定Stage意图阶段Stage动机阶段Stage评价阶段DenialofNeedSautiAwarenessofPersonalNormsFeelingsofDenialoftNeedSocialNormsGuilt/SatisfactionioanAwarenessofNonmoralShame/PrideAbilitylDenialofCConsequencesAspectsFurtherneg./pos.uesPerceived(e.g.,economical)consequencesofControlBehaviouralbehaviour(e.g.,Controlmonetarycosts)Behaviour行动图2-3规范性决策模型互联网的影响力日益彰显,学者们发现TRA和TPB模型在信息技术的采用研究中有较强的局限性,因此针对信息技术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和理论:Davis (1989)基于TRA理论提出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该模型中两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感知有用性是反应个体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成效,而个体认为容易使用该具体系统的程度是感知易用性(详见图2-4)[45]。Wilson(2000)提出消费者信息行为一般模型(ModelofConsumerInformationBehaviors),消费者搜索、查阅、传达、处理及储存和交流信息的行为过程,即是信息资源与消费者个体的协同过程[46]。感知有用外部变量想用态度行为意向系统使用感知易用图2-4技术接受理论模型旅游决策行为的研究基于前人提出的各种决策理论和模型,分别有不同的扩展和延伸应用,以解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详见下表2-1)[42][43][47]。表2-1旅游决策行为相关研究学者研究主题模型或理论ChristianA.Klo¨爱好如何干扰规范性基于NDM模型,增加爱好作ckner,EllenMatthies导向行为:旅行模式为中间变量影响评价阶段,并(2004)的规范性决策模型检验对最后的决策行为的影17响。BertineBargeman,法定节假日在荷兰游基于消费者决策过程(有限问Hugovander客的假期决策行为中题解决LPS-中度问题解决Poel(2004)担任的角色MPS-拓展问题解决EPS),度假者类型和假期类型是重要的影响因素。KamHunga,James基于决策模型,检验基于MOA模型,提出自我一F.Petrick(2012)旅游约束和自我效能致性、功能一致性、旅行约束、对旅游意图的一致性约束谈判和自我效能是旅行意效果。图的影响因素。 5.3、关于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张俊、窦卉平在其文章《黄山市体育旅游优势的研究》(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报,2007)中认为体育旅游产业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得相对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在以每年30-40%的速度飞速发展,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体育这一因素在旅游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加大,2001年国家旅游局将”体育健身游”确定为我国旅游的主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开始由静态的观光游转向了动态的娱乐性、参与性的休闲游发展,这也为我国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机会。目前,在国内形成了一些及具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形式,吸引了众多旅游者的参与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益。兰茹、张妮在其文章《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体育世界,2009)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加快体育与旅游的双向结合,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协助下首次将2001年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年,与此同时推出了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的产品和线路,如环青海湖自行车挑战赛、浙江南太湖攀岩、长白山大峡谷的漂流等等,和60项极具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如郑州太极拳团体演练、哈尔滨冰雪节等,引发了国内外广大游客对中国体育旅游的密切关注;上海市体育局在2004年12月又适时地推出了体育运动与城市标志性景观相结合的”城市景观体育”,所谓的”城 市景观体育”就是在举办特色体育竞技比赛的同时,充分展现城市的魅力精神,这无疑将会是推动我国城市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期间提出的”中国奥运旅游年”的口号将无疑将体育与旅游又一次8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所推出的以北京为中心的32条精品旅游线路,将奥运会的协办城市以及国内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尽收其中,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行。赵英利在其《体育旅游产业深化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商贸,2009.09)一书中提到: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点,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复杂的地理特征以及多样的气候环境,为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和自然条件。还有一些地方的地域性旅游项目,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开拓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广阔市场。由于大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观念的普及,人们自身的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体育娱乐、健身、观赏为动机的各类体育赛事以及挑战与尝试体育刺激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新亮点。李保宁的《奥运会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商场现代化,2006)一文对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产业的状况做了如下阐述: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较好发展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各地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项目,较著名的有东北滑雪、黄河漂流、青藏高原登山、湖北赛龙舟、看内蒙古那达慕大会、观郑州少林武术等。国家旅游局共推出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线路和产品以及 60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项目,让国内外游客从中充分感受到中国体育旅游项目的魅力。并且此文也对我国体育旅游产品项目总体的地域分布特点做了细致阐述:西部地区就专项旅游路线而言占有绝对优势,以43条占了总计82条路线的一半以上;东、中部地区分别以以25.6%和22%远远落后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方面则显然走在了中、西部地区的前面,在2005年东部地区举办了共计30项大型节庆活动,占全部64项活动的46.8%;西部地区以31.3%位居第二;中部地区则以21.9%排位第三。综上所述,我国西部地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分布最为广泛,其63项产品,以占全国总数的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东部地区,其51项产品,占全国体育旅游产品总数的34.9%;中部地区的32项产品,仅占全国总数的21.9%。张定华在其《新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浅谈》(中小企业科技,2004.05)一文中指出: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正以30-40%的速度迅猛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旅游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的旅游市场。如人们到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区观赏与体验各类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到大草原骑马射箭;冬天到北方城市滑冰、滑雪;夏天到海滨城市游泳、冲浪、划艇;外出观赏或参加各类国内国际比赛等等。从相关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地区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要想将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必须为其发展提供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上述文献大9 都是对我国乃至世界体育旅游发展现状所进行的调查分析,或对体育旅游的产业化问题进行的思考。这些文献对山东省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有关山东省蓝色经济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文献还不足,无论是战略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还是应用对策方面的研究,都需要在理论和事件的基础上,特别是从发展战略上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5.4、研究的现状相关资料的检索表明,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农村体育方面从宏观上到微观,从国家到某一地区再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开4展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不少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场地建设力度,培养农民体育锻炼习惯等。如许政红等的《对发展我国农村体育问题的思考》、郭传燕等的《农村体育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徐颂峰等《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等研究,归纳了发展农村体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张峰的《我国中西部农村农民体育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孙德朝的《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等研究,从不同地域的角度对农村体育的发展给予了翔实的研究,有理有据,但提出的结论或建议缺乏可操作性,不够务实。二、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方面除了在宏观上有学者对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特点意义及开展情况进行了研究以外,如王进等的《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能 够对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提出建设性研究意见的学者很少,但作为体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其有关研究必然会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诸多学者都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如姜波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分析》、黄波等的《构建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杨光的《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功能与有效途径》等研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仍有待深入。比如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如何?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何区别?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机制是否健全等?特别是大学生参加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微乎其微,更谈不上参加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情况的研究,值得继续深入研究。5.5、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和趋势1.3.1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1.3.1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关于中国民间宗教仪式。彭兆荣在《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6]系统总结了过去一百多年人类学仪式研究的演进方向和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他将人类学仪式研究的演进方向主要归结为两类:一类秉持古典进化论观点,将仪式作为文化的原初形态,专注于古典神话和仪式的诠释,注重考察其在历时态中2第1章绪论发展机制和进路。古典进化论流派的代表人物为弗雷泽、博厄斯、泰勒等人,这一流派对民间宗教一般持相对比较保守的态度,但对中国的民间宗教依然给予了 一定程度的关注,如泰勒的《原始文化》和弗雷泽《金枝》均将中国民间文化视同为”原始的文化”范畴。另一则是倾向于将宗教仪式作为具体的社会行为来考察,从共识态中把握其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作用和地位,代表人物有涂尔干、列维一斯特劳斯、特纳、道格拉斯、雷德菲尔德等人。这一流派的基本共识在于,所有仪式都是实践的,需要置于”观念”的范畴才能得以理解。所以该理论流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对传统宗教的研究理路,但更多地则是代表了现代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关于民间宗教与”大传统”。雷德菲尔德则认为,”如果针对简单社会的分析方法直接被运用于对‘复杂社会’的研究中,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所以人类学者需要充分注意到乡村社会背景下乡民和绅士、农村与城市,亦即‘小传统’、‘大传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小传统’主要是指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的文化样态,”大传统”则是具有官方意志、以城市为中心的,以绅士为发明者的具有绝对地位的主流文化。”[7]”大传统”对民间信仰带来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民间宗教并不会因此而发生衰微,其存在之根始终是建基于乡村社会之中的,人类学的基本方法也恰恰是从小的社区文化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国学者王铭铭认为,要理解中国”民间宗教”,需要与雷德菲尔德的”小传统”和”大传统”联系起来,”‘民间宗教’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不代表它的整体。它不仅与官方和士大夫的官方文化体系有差别,而且与制度化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也不可混为一谈。”他进而总结了中国民间宗教的三个特征:意识形态上的非官方化;文化样态上的轻文本利用、重实践和以地方方言传承为 主;社会力量构成上以乡民为主并与乡民生活紧密相关。[8]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文化分析。武雅士认为中国民间信仰都有一个共同的象征体系:神、祖先和鬼。神、祖先和鬼分别对应了农民生活世界三种不同的人:官员、宗族成员和外来人,对神、祖先和鬼的崇拜源于农民的社会生活经历。[9]王斯福同样重视这种分类,但他却是从神、祖先和鬼与社会空间的界定这种角度来考察的。在他看来,这种象征性的结构关系表现在:神及祖先象征着社会对内部成员的包纳(inclusion)和内化(interiorizing),而鬼则象征着外化(externalization)3湖北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和排斥(exclusion)。[10]关于民间宗教与国家和区域历史中的社会间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通过国家-社会二分法来看待问题,认为国家与社会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米格代尔(JoelS.Migdal)、埃文斯(PeterB.Evans)、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公与私合作伙伴关系等理论,认为国家与社会存在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形塑的,传统的二分视角逐渐被打破。《国家在社会中:研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形塑和相互建设》中,米格代尔对以前的”国家中心主义”提出批判,认为该理论在解释力和方法上都存在不足。指出,”国家中心主义”的分析方法实际上掩盖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没有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度和社会自身呈现的网状结构,”至少对于第三世界的社会来说,国家中心的研究方法就像在谈论着老鼠夹,却对老鼠一无所知一样。”[11]埃文斯进而直接将这一理论引向了国 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提出了两种模式:嵌入性和互补性模式。[12]总体来讲,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与传统二分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民间宗教的变迁深嵌入社会变迁的复杂整体谱系之中,反映了社会变迁中人们对国家权力和作用的认识转变,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民间宗教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民间宗教与区域历史中的社会间的关系,丁荷生在《中国东南区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中,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道教文化和地方剧团在民间宗教区域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3]王斯福指出,研究民间宗教的历史性,不能仅限于客观的社会变迁过程方面的叙述,需要重视对”过去”的理解,即仪式和象征是如何服务于社会的,换言之,民间宗教是如何代表当代对过去的认识的。[14]5.6、研究现状及问题本研究的选题主要涉及了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关于农村纠纷的研究,二是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学术研究是具有积累、延续性的,不是一刀两断的,回顾一理一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和梳理前人的相关理论成果,将对于研究农村纠纷中的农民心理提供诸多帮助以及方法论启示。(一)农村纠纷研究进展“由于情感恩怨,利益归属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存在,人类社会从其产生的那一天开始,便伴随着各种不同的纠纷和冲突”①。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如何厘清、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纠纷,关系到农村社会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基于这样的重要性,众多学者予以了相当的关注,他们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法学、人类学视角对农村纠纷中民间法与国家法、农村纠纷的解决机制有不同深度的论及。1、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问题研究 ②。法律史和法律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法律史领域,黄宗智、寺田浩明、梁治平等学者就清代司法性质和”第三领域”概念所展开的学术争论取得了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法律人类学方面,强世功、张静等学者运用国家/社会二元化框架研究了国家法、乡村民间习惯法和乡规民约的关系③,赵旭东等学者运用了法律多元的方法论,通过对一个小村庄民间纠纷的具体解决的调查分析,以此揭示国家法与民间习俗的多元互动实践过程④。2、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关于这个主题研究的成果不胜枚举,如郭星华、王平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在当前中国农村中,人们的行为选择受大传统、小传统和国家法律这三种规范的共同制约,作者发掘了农村纠纷的三种解决途径:社会网络、政府部门和司法机构,并指出人们在选择纠纷解决途径时既受行为习惯的影响,也有理性的衡量气李浩、刘敏、方乐以对南通”大调解”机制的研究为基础,肯定了其为转型期农村提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效完成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治理‘并明确指出了这一制度兴起背后折射出的中国司法的政法模式与治理逻辑⑧。毛孟军对浙东某县农村纠纷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纠纷解决机制现状做出了较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完善措施⑦。关于农村纠纷。参见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张佩国:《乡村纠纷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载《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第86一刃4页.。参见强世功:”法律移植、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国家转型中的法律(l84()一l兜0),’,苏力、贺卫方主编:伽世纪 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X)l年版;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一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强世功主编:《调解、法制与现代性:中国调解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X)l年版;张静:”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气《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郭星华、王平:《中国农村的纠纷与解决途径一关于中国农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71一77页..李浩、刘敏、方乐:《论农村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3期,第43一59页。。毛孟军:《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及对策—以浙东某县为例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志强教授。一3一⑧默蕊SIs调解机制的研究,董磊明在《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和秩序》中告诉我们,当前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呈现的是”书本或黑板上的民间调解”,作者以较强的区域视野,从经济结构、日常生活、家庭结构等方面人手,分析了纠纷产生的内生基础,以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大背景为基础,着重分析了纠纷调解的基本逻辑及变迁机制①。3、农村干群纠纷研究。回顾农村干群纠纷相关研究同样是开展本研究所必需的。事实上,有大量的纠纷发生在农民与村委会、基层政府以及村民之间而诉诸政府解决。在学术界,农村干群矛盾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张富良分析了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特点和经济致因,从纠纷双方主体角度透视了纠纷成 因,探析了农村干群矛盾的客体因素,进行了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历史分期研究,并针对当前农村干群矛盾的困境,提出进行国家制度建设,以”党的建设一党内民主一人民民主一政府改革一国家制度建设”的思路破解矛盾②。赵瑞政研究了农村干群信任关系格局的转变,探讨了信任关系机制的运行和转向问题③。吴清军从”问题化”的个案乡村出发,通过对经验材料的详细掌握,探讨了村委会在干群冲突中的运作技巧④。尹焕三、高洪涛对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干群矛盾进行了较为综合的描述⑤。王金红通过对一桩佛山农民依法维权案例的分析,探究了农村干群冲突的依法解决之道,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⑥。己有的研究在为我们解读乡村纠纷提供理论和方法启发的同时,笔者认为当前农村纠纷研究既有理论视角研究的薄弱,也有实证研究的不足。农村纠纷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法学、人类学领域,极少有学者运用政治学、心理学跨学科方法对农村纠纷进行研究。具体来说,现有的农村纠纷研究”见行为不见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农民心理及其差异在农民卷入到纠纷行为上的投影。①董磊明:《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和秩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参见张富良:《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特点分析》,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05一109页;张富良:《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经济致因》,载《重庆社会科学》,20肠年第8期,第104一123页;张富良:(从主体角度透视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的成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43一46页;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客体初探》,载《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第9争一106页;张 富良:《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历史分期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l一七页;张富良:《化解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以国家制度建设为视角》,载《宁波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第5一13页。。赵瑞政:《农村干群信任关系发展机制研究》,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102一106页.。吴清军:《乡村中的权力、利益和秩序—以东北某”问题化”村庄干群冲突为案例》,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第5一17页。。尹焕三、高洪涛:《村民自治条件下农村干群关系的整体透视》,载《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第4期,第35一39页。。王金红:《农村干群冲突的依法解决之道—对一桩广东农民依法维权案例的分析》,载《岭南学刊》,2006年第l期,第56一七4页。一碑一纂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这并不意味着纠纷背后的农民政治心理不值得关注。政治心理是政治理论和政策与政治行为之间的中介和桥梁。研究农村的纠纷,就不能回避农民在与政府接触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因此,我们在分析农民的政治行为表现时,就必须深入分析其内隐的政治心理,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政治行为的本质。进一步来说,农村社会以及政治体制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农民政治心理的支撑。美国学者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一书中对于人们的心理、观念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有着精辟的论述。英格尔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 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①。此外,就社会的转型而言,”如果改革、转型的力度过强,超出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改革就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走向反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改革与转型的‘度’的界限,以免人们心理上过度‘超载,”②。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一个大抵公认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农民消极政治心理及其滋生蔓延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认识与优化农村纠纷中的农民心理对农村纠纷的解决、乡村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以及国家的政策旨意与乡村社会的内在诉求达成双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批判性回顾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说,政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综合涉及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大致可以将其分为相关理论研究、微观、中观、宏观四个层面的研究。1、相关理论研究。国内学者除翻译介绍了少量西方学者的政治心理学著作外,王科、朱永新、刘松阳、蒋云根、林嘉诚、石之瑜还出版了针对性的理论著作③;此外,代表性的论文有:邱柏生的《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董敏志的。段陆军:《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杜,1985年版,第60页.。王振亚:《政治心理与改革》,《光明日报》,1988年6月16日。 。王科:《政治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朱永新、袁振国:《政治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刘松阳、刘锋编:《政治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1991年版;林嘉诚:《政治心理形成与政治参与行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石之瑜:《政治心理学》,台北五南出版社,19的年版;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一5一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蒋云根的《我国政治心理学在当前应该着重研究的若干主题》、吴先超的《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王丽萍的《人格与政治: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和《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傅菊辉的《政治资源与政治心理》、季乃礼的《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陈相光的《政治心理测评的政治人文价值及其1’q卷框架设计》、张清敏的《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吕富媛的《试析对公众政治心理的伦理关怀》、薛中国的《国外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理论评述》①。2、微观层面研究。一些学者运用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对政治人物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政治人物的个性对政治结局的作用。例如,王蓓的《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分析了孙中山从”政治—心理”视角形成的对政治问题、国民心理问题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论点。刘丰祥在其论文《性格与命运—辛亥革命前后黎元洪政治命运的性格因素》中,分析了黎元洪谨厚与优柔懦弱的两方面性格,并据此为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命运寻找政治心理学解释。魏万磊运用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对洪秀全的政治人格进行研究,依据传统精神分析方法对太平天国起义进行政治心理 学分析,探寻了洪秀全政治认同危机的心理机制。冯书生、张英秀从政治心理学视角对老子思想进行剖析,提炼出老子关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三个方面的论述。萧延中教授的论文《探索毛泽东晚年的生命焦虑》运用了政治心理学的方法探求毛泽东的死亡意识和他晚年发动的政治运动的关系,认为毛泽东存在”幸存者”情节,并通过发动政治运动消除其晚年的潜意识焦虑②。3、中观层面研究。即探讨农民、公务员、青年学生等群体的政治心理和一定区域内总体政治心理特征。王连生的《中国农民由传统到现代转变中政治心理探析》①邱柏生:《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载《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年第,4期,第89一l页;董敏志:《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1期,第90一刃8页;蒋云根:《我国政治心理学在当前应该着重研究的若干主题》,载《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1一召页:吴先超:《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5期,第55一币7页;王丽萍:《人格与政治: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5一23页;王丽萍:《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l期,第152-140页;傅菊辉:《政治资源与政治心理》,载《文史博览》,2005年第8期,第47we滩9页;季乃礼:《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no一一113页;季乃礼:《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27一131页;陈相光:《政治心 理测评的政治人文价值及其问卷框架设计》,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任一.11页;张清敏:《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第71一101页;吕富媛:《试析对公众政治心理的伦理关怀》,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62一七5页;薛中国:《国外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理论评述》,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第249一252页.②王蓓:《论孙中山的政治心理思想》,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23一28页;刘丰祥:《性格与命运—辛亥革命前后黎元洪政治命运的性格因素)),载《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98一100页;魏万磊:《十字架下的冲撞与撕裂—洪秀全政治人格分析》,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一45页;冯书生、张英秀:《老子关于政治心理的论述》,载《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4ee56页;萧延中、曾子墨:《探索毛泽东晚年的生命焦虑》,载《史林》,2007年第4期,第l一12页。一币一篡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透视了中国农民传统政治心理和现代政治心理,提出了促进农民向现代政治心理转变的途径①。彭庆军的《继续革命时代中国农民政治心理探析》,讨论了建国后轰轰烈烈的农村政治运动塑造出农民政治心理的三大特征②。李秀明的《当代中国农民弱势群体政治心理研究》探讨了农民弱势群体的政治心理现状,提出了化解他们消极政治心理的相关对策③。赵爱庆的《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政治心理透视》肯定了改革以来农民政治心理的现代性标向,并通过村委会选举个案分析得出当前农民政治心理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④ 。王琪瑛的《自治与变迁:农民政治心理擅变的历史图像与反思》对几千年来的农民政治心理进行了全景式概括,对农民政治心理的擅变进行了反思;对公务员以及问题导向的公务员政治心理也产生了一些相关成果:黄训美的《公务员健康政治心理的培养》、王登峰的《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和《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工作绩效的关系:QZPS与NEOP工一R的比较》、卫琳的《我国公务员心理契约问题研究》、张登浩的《基层党政干部的人格特质、成就动机与幸福感》⑤;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考察,代表性的成果有王晓燕的((tt偏离”与一”重构”一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⑧;有些学者探寻区域政治心理,比如韩广富的《论贫困地区农民的政治心理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李海莲的《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心理与社会稳定》、谢俊春的《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消极政治心理与非制度政治参与》和((积极政治心理:西部地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方媛的《论族群政治对台湾民众政治心理的影响》⑦;还有一些学者从政治心理学角度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解读,代表性的有彭正德的①王连生:《中国农民由传统到现代转变中政治心理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88一190页。②彭庆军:《继续革命时代中国农民政治心理探析》,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62一七7页。⑧李秀明:《当代中国农民弱势群体政治心理研究》,苏州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方世南教授。④ 赵爱庆、孙建军:《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政治心理透视一一基于浙江新昌沙溪D村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考察》,载《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任一35页。⑥黄训美:《公务员健康政治心理的培养》,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2期,第6。一七2页;王登峰、崔红:《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载《应用心理学》,2005年第3期,第195一201页;王登峰、崔红:《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工作绩效的关系:QZPS与砚OPI一的比较》,载《心理学报》,2008年第7期,第828一838页;卫琳:《我国公务员心理契约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赵定涛教授;张登浩:《基层党政干部的人格特质、成就动机与幸福感》,北京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王登峰教授。@王晓燕:《”偏离”与”重构”—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变迁》,上海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金国华。②韩广富:《论贫困地区农民的政治心理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载《长白学刊》,2007年第5期,第45一48页;李海莲:《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心理与社会稳定》,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7一g页;谢俊春:《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消极政治心理与非制度政治参与》,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l期,第l一5页;谢俊春:《积极政治心理:西部地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第35一39页;方媛:《论族群政治对台湾民众政治心理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常保国教授。一7一纂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土改中的诉苦: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以湖南省酸陵县为个案》、黄岭峻的《意识形态的刚性与柔性—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发生原因的政治心理学分析》和《集体行动的易感性与自主性,‘一关于”文革”运动扩大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庞龙斌的《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对农民政治心理的塑造》①。4、宏观层面研究。是指针对中国人政治心理的整体性研究和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对中国人政治心理的整体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张明漱的著作《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蒋云根的著作《政治人的心理世界》、李云的论文《中国”政治人”政治心理的作用及其优化》、薛中国的论文《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②。而对于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得更为缺乏,主要有:尹继武的《情绪、理性以及国际政治世界》和《结构、认知结构与国际政治心理学分析》、张全义的《乔治w布什中东政策的政治心理探析》③。从上述文献综述来看,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虽然日益丰富,但仍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好比是一片灌木丛,缺少粗壮的主干。一是在研究方法运用上显得贫乏。定性研究方法运用的多,定量研究方法应用的少,缺少实证研究,将两种研究方法融合使用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二是研究内容的非均衡性凸显。我国政治心理学微观、中观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微观层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政治领袖和政治家的心理,一直以来缺少对小人物个体政治心理的关注。”各种规范或者行为的一般规则总是被翻译为现实的行为。这个过程终究是被个人在特定的状况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操作的。因此,为了完整地 分析复杂的社会过程,应该把研究的焦点放在现实中构成这些过程的个人行动层次上去”④。此外,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政治心理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研究政治系统对政治心理影响的比较少见,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心理交互作用的探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彭正德:《土改中的诉苦:农民政治认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以湖南省酷陵县为个案》,载《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6期,第112一120页;黄岭峻:《意识形态的刚性与柔性—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发生原因的政治心理学分析》,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12一316页;黄岭峻:《集体行动的易感性与自主性一关于”文革”运动扩大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61一165页;庞龙斌:《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对农民政治心理的塑造》,华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傅玉能副教授。②张明漱:《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李云:《中国”政治人”政治心理的作用及其优化》,载《求实}),2007年第7期,第55一57页;薛中国:《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陈秉公教授。③尹继武:《情绪、理性以及国际政治世界》,载《欧洲研究》,.2007年第6期,第75eees93页;尹继武:《结构、认知结构与国际政治心理学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0期,第18一28页;张全义:《乔治:w布什中东政策的政治心理探析》,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2期,第74一。页。④ 布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8一纂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学界尚未以农村”官民”纠纷视角反观农民政治心理是件憾事。作为观察者我们很难在乡村平静的生活场景中洞察出村民之间、村民与基层政府间的关系,”只有‘有事情的时候’,才能看出谁和谁远、谁和谁近。‘有事情的时候’就是发生利益冲突、发生纠纷的时候”①,只有在这样的时候,真正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地展示出来。”有事情”的村庄就是指”问题化”的村庄,即存在”官民”冲突、法律纠纷的村庄。在”问题化”的村庄中,关系简化,鲜明清晰,农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各种平时内隐的关系都会凸显出来,农民也不再是政治心理”空白的大多数”,这正是本文选择以一个乡村”官民”纠纷案例分析当下农民政治心理的重要理由之一。本文将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实际纠纷案例的详细调查和微观研究,对乡村纠纷背后的农民政治心理进行分析,将活生生的心理因素注入到政治研究中去。笔者认为,这种分析将不仅会开拓我们视野,使得我们对当前农村纠纷及其农民政治心理有一个更为务实的认知态度,而且可能使我们在智识上对农村研究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回应已有的一些空泛的论调。我们也许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转换视角。5.7、互动建筑研究现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普及,人们对于低能耗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狂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同样肩负起了信息媒介的职责。 而传统建筑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诉求,其固有的形态甚至渐渐地竟成为人们厌恶的对象3。互动建筑便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互动建筑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是,自建筑诞生之日起,互动设计的思维就已经渗透在其中并开始萌芽:从避风雨躲野兽的简单需求,到高勿近旱下勿近水的选址原则;从西方的建筑十书到东方的风水理论,人们早已开始利用自然的地形之利为自己所用。无论是城市选址,还是建筑坎地,都包含着最基本的建筑与环境互动的设计思维。屈米认为建筑是关于发生在空间里的时间和空间本身,互动建筑通过物化的实体和空间为参与者提供活动的机会,并组织事件的发生。4本文研究的互动建筑能够通过对外扰动的适应,营造出动态的视觉效果,它是参数化建筑的一种延伸。关于互动建筑的相关实践项目与论文著作也是层出不穷。国外以DaanRoosegaarde、Foxlin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建筑师和设计团队在互动建筑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DaanRoosegaarde和Foxlin分别将各自的实践项目以及对45.8、国外网络电视互动技术研究的现状a.TVUnetworks网络电视TVUnetworks是款国外流行的免费流媒体软件,通过该软件你可以收看到很多电视台,很多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TVUnetworks运用了新的实时数据包复制的高端广播技术。该技术使观看者在观赏节目的同时也协助发送高质量的数据信号给其他观赏同一频道的观众。由于TVU软件播放的是实时电视节目,所以不会在电脑硬盘上保存任何文件。 跟一般使用旧的流媒体技术的网络视频播放不同,使用TVU软件的广播者不需要很高的带宽来分配给每一位的观看者。这使得广播者以最低的成本来达到最大数量的观众。TVU软件能承载无限量的播放频道数量,这给不能在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上播放的频道广播者提供了机会。原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本仅限当地区域的播放成了全球播放;新频道也有了播放的渠道;原本没有足够播放设施的广播商有了增加开播新频道的平台资源。TVUnetworks最具有特色的是每个观看者都可以通过使用免费广播软件成为自主的广播者。使用免费广播软件、普通个人电脑和宽带网络就可以使每个人成为一个频道的广播者。使用这些简易基本的资源设施就可以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观看到您所广播的频道。5.9、旅游交通预测研究现状我国常用的交通预测方法主要是”四阶段法”和”总量控制法”。”四阶段法”以OD调查为基础,在确定公路交通现状OD交通分布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交通分布,并据此将预测得到的OD流量通过标定模型分配到路网上去,从而实现交通量的预测。这种方法是一种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技术性较强,逻辑思路清晰,因而在国际上被广泛的应用,但其前期的交通量调查工作量很大、成本高、时间长,且交通小区的划分是否合理对其前期工作量大小和工作复杂度及后期数据处理的影响都很大。”总量控制法”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 依据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特点,通过对多个总量指标的预测,来控制路网总体规模,然后综合考虑区域内的各节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特点,按照政策、技术、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将流量分配至各线路。这种方法较侧重于宏观上的关联分析,简便易懂、经济节约、可操作性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国内不少省市对它进行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但这种方法对交通需求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的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检验。目前,国内外对旅游交通所采用的预测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模型使用的数据,可以将它们分为集合需求模型和非集合需求模型两类(1)集合需求模型:也就是传统的”四阶段法”模型。模型将某个交通区4的所有家庭和各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但利用”四阶段法”预测交通量时存在缺陷:①前期的交通量调查工作量很大、成本高、时间长;②公路项目的运用过程中含有较多的定性因素,如:交通量生成预测往往使用定量结合定性的预测弹性系数;③一些特殊的新建项目,其建成的影响和社会的认可往往很难把握,此时用”四阶段”法预测交通量则不具可行性。作为传统的方法,集合模型在早期旅游交通规划中应用的比较普遍。(2)非集合需求模型:为了减少传统”四阶段法”模型的缺陷,非集合模型从80年代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它的核心是效用最大化理论,其宗旨是出行者将选择使其获得最大效用的出行。将这类模型应用于旅游交通较为常见的有Multinomialnestedlogitmodel(多项嵌套非集合模型)、Nestedlogitmodel(嵌套非集合模型)及时间序列和Seheduling模型(日程模型)。同时,也有人定义了旅游地的 综合魅力度,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方法将旅游地固有资源的魅力度定量化。另外,还有人将LSIREL(线性结构方程式)模型应用到旅游地潜在魅力度的测量上,以此导出旅游地的交通需求量。对于旅游交通预测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应用。1991年SungSooPyp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对旅游交通需求进行预测[9].;1999年RobLaw,NormanAu运用神经网络预测日本至香港的旅游交通需求[10];2002年ChristimeLim,MichaelMcAleer利用时间序列对澳大利亚的国际旅游需求进行预测[11];钱良辉在进行区域旅游公路网规划理论方法研究中采用加权法对景点的吸引度和旅游旺季、淡季的时间影响系数进行计算,地区旅游客运总量结合各个景区吸引度系数、时间系数计算得到各个景点的旅游客运量[12];张霓在基于BP网络的公路旅游交通需求预测中根据不同的旅游类型分别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旅游交通需求预测基础指标体系,借助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论述了BP网络在公路旅游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实际应用[2]。5.10、山西旅游形象研究现状旅游资源的本土文化色彩越浓、地域差异性越大,对境外游客吸引力越强。山西境内名胜古迹众多且保存完好,从发展传统的入境观光旅游的角度看,山西不具有全国范围的竞争力;但是在旅游特色方面,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与山西相比。陈磊刚在山西旅游形象设计与营销初探一文中,将山西旅游形象定位为:”古朴敦厚”的华北后花园,认为山西不仅拥有旅游的雄厚资源基础,更有充满魅力的文化内容,具有成为中国旅游大省的先天条件[33] 。李春晓;李秋实在山西旅游形象设计略论中将山西的旅游形象应该定位为”山水画中的历史文化摇篮”[34]。认为通过简短生动的语言彰显山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以此来吸引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游客来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由此目前学术界对于山西旅游形象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达成共识。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人文景观是山西旅游形象不可或缺的要素。5.11、工业旅游研究现状1.2.1工业旅游概念及特点1.2.1工业旅游概念及特点工业旅游广义上应该包括现代工业企业游以及工业遗产游这两个方面。现代工业企业游即狭义范围的工业旅游,是当前国内发展工业旅游的主要侧重点。通常以工厂厂区风貌、现代化工业建筑、先进工业生产流程、工人工作场景、先进管理方法、企业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从而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是旅游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产物。工业旅游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业遗产游。在西方,工业遗产游被划归为广义的文化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是工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满足多重旅游需求、提高工业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是一种工业与旅游业3相交叉的综合型专项主题式的新兴旅游活动。工业旅游不仅是工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 价值链向两端延伸的结果,而且也是旅游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多层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然。[7]工业旅游具有交叉性,是工业企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能够将工业的魅力渗透到旅游各要素中。工业旅游在游客观光休闲的同时,满足了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缩短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认知过程,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促进产品销售。工业旅游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知识性强。通过工业企业,人们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物品。相对其他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较强的知识性,工业生产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给工业产品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旅游者对产品是如何制造的吸引很感兴趣,所以以工业产品为旅游吸引物的工业旅游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是对工业旅游知识性特点的集中体现。(2)依附性强。工业旅游是以工业企业为核心的旅游项目,一般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就是工业旅游项目的主要目的地。这里的强依附性是指工业旅游的开展直接依赖于工业企业,需要企业在政策上支持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可供工业旅游参观的工艺流程等,否则工业旅游无从开展。另外一个工业企业本身经营状况、影响力程度、知名度等因素对该企业工业旅游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效益的多重性。与其他旅游产品相比,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可以使企业获得许多更加丰厚的收益。一般来说,传统旅游产品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门票收入。而工业旅游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门票收人这种直接收益,工业旅游的开展还可以促进相关产品以及相关纪念品的销售,另外工业旅游还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广告效应,达到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的目的。而且通过开展工业旅游项目还可以达到对老工 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的改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这一点最好的说明。在上世纪后期,昔日国家的重要的工业命脉、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鲁尔工业区面临着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的困境,正是通过开发工业旅游适宜的进行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的转型,从1998年开始,鲁尔区规划机构制定了一条连接全区旅游景点的区域性旅游路线,这条被称为工业遗产之路路线连接了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等,并规划了25条旅游线路,几乎覆盖整个鲁尔区。[8]此时,矿业旅游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已经不仅限于基于工业遗产的观光项目,商业、休闲、探险类的产品陆续被开发,鲁尔工业区迎来经济的再度辉煌。(4)重游率低。工业旅游产品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它往往是一次性观光旅游产品。由于工业旅游往往通过旅游者对于产品和企业的好奇心来吸引旅游者,所以一旦旅游者通过参观,了解了想要了解的内容,往往不会再对其产生兴趣。另外由于工业企业生产技术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参观的内容不会发生变化,所以旅游者重游的可能性也会大打折扣。工业旅游自身知识性强、依附性强、效益多重性的特点表明它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4活力,而其低重游率的特点也是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的。开展好这一旅游项目,有利于工业企业品牌的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可以优化企业整体发展环境:首先,接待游客可以扩大企业自身和其产品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通过开展工业旅游这 种新型的旅游形式,能够引起社会方面的关注,对企业发展产生良好的宣传促销作用;其次,开展工业旅游不仅能为工业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如参观费、餐饮费等,还能直接向游客销售工业产品,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外,通过与游客的直接交流,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游客的消费需求,掌握最新的需求信息,进而开发出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最后,开展工业旅游可以促进企业的内部管理,优化企业的生产环境,推动文明生产。例如,针对旅游工作的开展,许多企业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环境卫生、文明用语等。游人的到来,也激发了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企业在开展工业旅游时会注重环境保护,会投入巨资治理环保和绿化环境;工业旅游的发展还可以扩大就业,以陕西西安高新工业园区工业旅游项目为例,随着工业旅游的深入开展,该区相继建成了星级宾馆、旅行社、特色饭店、商业场所、展室等相关配套设施,这样一来,大大缓解了园区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而且也为相关行业创造了就业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该区直接与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已达到1000多人。[9]6、研究方法、思路6.1、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1.3.1研究方法1.3.1研究方法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各种方法,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贵州省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发展机 制。在研究中引入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旅游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力求研究结果与实际接近;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等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并对《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等相关工具书进行了细心的数据整理,并使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分析,对数据所反映出的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定性研究,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国内外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调查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的城市旅游及其周边的城郊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和环城游憩带理论对贵阳市城乡旅游互动发展进行实证研究。6.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旅游学、经济学、地理学、营销学、社会学以及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文献分析法。本文纵览了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对其进行了较为认真细致的梳理、归纳与演绎等分析工作,其是本文有关基本概念的建立、模型的构建、理论分析、研究动态的把握与实证研究的坚实基础。(2)实地调查法①游客问卷调查。根据国内有关旅游者研究方法,确立国内旅游者的基本13组成要素,拟定了15个问题,组成正式问卷。内容涉及国内旅游者人口学特征、旅游动机和偏好、旅游行为、旅游效果等。笔者于2004年9月10日~16日赴西 递实地问卷调查,调查地点选择西递核心景点敬爱堂、追慕堂,向旅游者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1份,有效问卷134份,有效率达83%,通过SPSS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②居民感知态度问卷调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当地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将问卷发放给学生带回家让其家人填写,二是在居民区就地发放,当场收回。调查时间为2004年6月10日~16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为71.33%。调查表采用SPSS和EXCEL软件统计分析。③黄山市旅游局、黟县旅游局、西递财政所提供的历年统计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3)模糊评价法影响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由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对上、下级因子的影响程度难以直接精确衡量,具有明显的”模糊性”特征,因此,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最终对某一事物做出综合决策。参考国内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确立乡村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要素,拟定了22个影响因子,组成正式评估表。内容涉及旅游资源与环境、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社会效益、旅游客源市场开拓能力四个方面。把评估表、西递旅游发展资料与调查问卷结果交由十位专家,对22个影响因子分别进行评估。然后把专家评估结果利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运算,得出评价结果。(4)定量分析法。本文在实地调查及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理论分析和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充分运用有关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技术,研究结论可信度较高。14 6.3、研究方法本文基本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辽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互动、协调发展进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和认识任何问题的根本方法。该方法贯穿本文,揭示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相互关系、相互需求的矛盾问题。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是在质与量的统一中,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资料统计、整理、分析,反映辽宁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发展状况,总结两者的不足。文献分析。文献法是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收集、分析现存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在各种原始资料中寻找合适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与旅游产业、旅游教育相关的信息,得出两者的发展趋势。7第2章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关系6.4、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第1章绪论第1章绪论11力和增长点。”[1]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第一,查找有关舍米湖土家民俗村的相关文献,了解其起源、发展及现状。了解在旅游开发中,政府、市场等对民族文化的打造、宣传措施。第二,田野调查。调查游客对这些民族文化的体会;当地居民对 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变化的认知;当地居民是否参与民族文化的开发,其参与的方式及效果。第三,深入访谈。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的变化的认知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走访相关的土家族文化专家,了解他们对上述民族文化现状的看法。6.5、研究的思路和假设一、研究思路一、研究思路首先,以广西桂林和河南辉县为例,对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其次是对广西师大和河南辉县部分回乡农村大学生节庆社会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构建农村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互动机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6.6、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纳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文献资料法拟在通过对萍乡傩的历史和现状的一些相关政策文本、学术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基础上,把握萍乡傩的演进历史和广阔的社会基础,总结概括出影响萍乡傩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实地调查法则主要通过对萍乡傩事活动比较兴盛的地方-石洞口傩事活动进行实地考察。重点掌握有关傩庙管理、傩事活动组织、傩舞队成员的构成及当地民众对傩事活动的反映和参与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个案研究法在此处的应用解释为,以当代萍乡傩事活动中的特定问题表征, 如”地方政府和傩文化传承主体的利益之争”的分析,来凸显关于傩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关联性问题,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事实上的佐证。6第2章萍乡石洞口傩事活动调查6.7、研究方法与资料因为己有的政治心理学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因而政治心理学研究往往看似陷入”玄学”的案臼。我们在研究中不能仅仅凭借直觉去讨论,而是要具备科学的研究理路和方法。研究方法的选择由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决定。本文主要研究目标是分析乡村纠纷中农民的政治心理以及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互动。本项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个案分析方法,它是一种”解剖麻雀”式的微观研究,重视行动者的心理、行为细节,而不是让行动者淹没在宏大社会活动中。研究力图通过”打深井”,尽可能真实生动地还原农村”官民”纠纷之原貌,最大限度的保持原研究对象的情境性和真实性,同时以宏观的社会事实为关照背景,再现”官民”纠纷中农民的真实心理图景,从而由事实判断进知识判断终达理论提升。研究中还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即利用己有的文献资料探寻心理世界的方法,是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本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多领域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联想能力、捕捉能力,进行学理分析,探讨纠纷中农民政治心理的过程与内在逻辑。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心理测量方法,本研究没有采用心理测量技术方法使用量表来测量、研究农民的政治心理;另外,开展过农村调查的人可能会觉察到,农民在某个特定环境接受提问的回答和他在熟悉环境里的回答极有可能是不一样的,针 对政治问题的相关访谈表现的尤为明显。鉴于农民政治心理具有强烈的敏感性、主观性特点,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在此是行不通的,我们无法创造情景以操作变量,也就是说找不到实验的条件。我的实证调查个案是一起农村水塘纠纷,它发生在江苏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一一赣榆县罗阳镇河村。就研究个案的价值来说,就全国范围而言,苏北农村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是一种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农村地区,属于农业经济型。本研究选择的个案是一起常见的农村土地纠纷,”土地纠纷已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①,个案反映出的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使得本研究具有的最广泛普遍性和最大的适用性;调查研究的便利与否也是非常重要的,罗阳镇是我的家乡,笔者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对分析对象己有两年的关注历程,能够克服田野调查中”深入性”与”科学性”的二难,相关资料的收集也较为丰富。①于建嵘:《土地问题己成为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关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形势的一项专题调研》,哎调研世界》,2005年第3期,第23页。一]O一一篡默默515资料的收集运用了无结构的观察与访问法、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法。一是借助亲友圈深入到调查点,对纠纷当事人进行深度采访。访谈主要是在拉家常、吃吃饭铺垫下的无戒备状态下进行,进而创造轻松自然访谈环境,或让他们畅所欲言,再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并完全借用感官印象记录第一手宝贵资料。二是借鉴了大量文献资料。本研究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1980年以来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 人类学领域的农村纠纷、政治心理学术专著和文章,还包括与研究个案相关的文本、泛文本资料和政府文件资料。三是尽可能进入纠纷现场,适度参与纠纷过程。笔者在参与过程中对纠纷过程和具体活动做了详细记录,对这场纠纷的部分进行了亲身体验,这就要求具备高度的敏感性,根据观察随时发现新的情况和信息。现在,让我们根据罗阳镇河村喻委会与同镇朱村两位农民关于鱼塘承包纠纷的案例,对乡村纠纷背后的农民政治心理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描绘出错综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农村”官民”纠纷景象。为了表述,”河村”是我为本研究个案村庄起的学名。一n一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第二章走进河村鱼塘6.8、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主要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调查研究目的。文献分析法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本文充分利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host平台系列数据库、SCienCeDireCt(EISevier)全文电子期刊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藏中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以获得与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研究相关的最新成果等。(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案例情景和过程,建立真实的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本次研究通过对迁西创意旅游产品开发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厘清研究问题并对此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是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本文对国内外以及地区间创意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进行比较,总结各地创意旅游发展的侧重点,发3现目前研究在乡村创意旅游领域的空白,针对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6.9、研究思路乡村创意旅游开发什么,有哪些创意旅游载体?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是谁,有什么特征?乡村创意旅游产品怎么开发,有没有规律?本文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乡村创意旅游及产品的概念和分类,结合理论分析的结果,探讨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载体和市场,提出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原则,进而基于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最后提出乡村创意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6.10、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本论文将主要通过对中国萌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葫戶文化构成特点的分析研究,依据人们对萌戶的利用和葫声文化寓意的发展变化,找出几个崩声最具代表性的吉祥寓意的形成时间,把萌声文化的形成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同时总结了崩声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崩戸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 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我国的胡戸文化。基于以上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旅游发展的趋势和文化对旅游的意义作为出发点,提出如何将萌声文化与乡村旅游幵发更好结合的问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就是论文的第一章,从人们对萌戶的利用程度和萌声寓意发展的角度把崩戸文化的发展分为:菊声文化的萌芽、葫卢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菊戸文化的鼎盛、葫戸文化的衰落和恢复几个阶段。第三部分就是第二章,主要对崩戸的文化构成进行分析和概括。为下文的旅游开发做铺垫。第四部分就是第三章,介绍了当前我国以葫戸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幵发意义、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有关崩戸文化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并从中提取与本文相关的论点和思路。同时对我国萌戸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2.对比研究本文对赣州萌声农庄、萌戸岛市崩声山庄、聊城菊声产业、临夏商声产业和大雍菊戸种植基地开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开47、相关技术7.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本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学习理论、体育教学理论对教育活动本质的阐释作为本文研究论题的理论基础。12 7.2、国内外相关技术现状对于网站的高性能、高可靠性、易扩展的需求,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通过缓存技术把处理结果缓存起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计算以及数据的重复传输,从而提高网站的响应速度。当部分服务的负载过大,出现性能瓶颈的时候,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任务分摊到更多服务器上进行处理,在扩展网站系统规模的同时提高网站的性能与可靠性。数据库系统是网站系统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组建数据库集群来提升数据库系统的整体性能与可靠性。对于网站的存储空间,可以采用外挂存储方式来进行扩展。对于系统的可靠性,还可以采用冗余技术,通过消除系统的单点故障来获得提升。7.3、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1.3.1物联网、RFID、智慧旅游国内外发展现状1.3.1物联网、RFID、智慧旅游国内外发展现状(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互联网与物体的相接,可以让物体之间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识别、监控、和管理,最终到达物体之间信息的通信和交换。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被称为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产业在全球范围了被多个国家放在战略性发展的位置,从而得到了全面的推动和发展。日本、美国、欧盟本的多个国家都分别制定了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计划,例如IJPN 计划、智慧地球计划、物联网行动计划等。目前,我国物联网已经进入实际应用发展阶段,概念逐渐清晰和应用发展同步进行,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具体应用方面,电力、城市交通、医疗和农业等已经逐步有了发展和突破。随着3G、HSPA、LTE、WIFI和WINMAX等通信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物联网技术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物联网的应用举例我们可以将旅游的基本元素,即吃住行游购娱里面的每个物件都让它们和我们”交流”起来,让他们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旅游产业可加快旅游信息化,实现旅游的智能化。物联网现在离我们已经并不遥远,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已经应用了物联网这项新技术。物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生活的更加的智能化、更加的信息化。随着物联网在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车票管理等领域被广泛应用,技术也日益成熟。(1)物联网在智慧交通的应用物联网在智慧交通的应用,最典型的范例,应该就是“智慧公交”系统。智慧公交系统将地理信息系统(GIS),车辆定位系统、车辆识别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网和公交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个平台上,从而使公交车辆的调度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还能对公交车辆进行安全可靠的监控,为市民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发布。让管理人员对公交系统进行精确的管理,也让公交系统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2)物联网在智慧校园的应用物联网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校园一卡通系统就是最好的范例。校园一卡通系统能够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的功能紧密的联系起来,例如,校园图书管6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一章 绪论理系统、门禁系统、水房收费系统、校园商店消费系统,以及校园安保系统、学生位置监控、到校平安短信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一卡通系统不但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3)物联网在环境保护监测的应用技术人员将各种前端的质量数据监测设备与监测中心的数据库直接连接起来,同时利用了很多无线技术、视频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和手段,实现了可以自动监测前端情况,并能够传回后台自动完成分析,并且能够自动发布监测结果的功能。从而实现了环境保护的自动监测。目前该物联技术在环境监测上的应用,已经在多地得到实施。7.4、相关理论与技术背景5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技术背景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技术背景2.1关联规则2.1关联规则关联式规则(AssociationRules,AR),又称关联规则,是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课题,用于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项之间的相关关系。关联规则解决的常见问题如:”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产品A,那么他有多大概率会购买产品B?”以及”如果他购买了产品C和D,那么他还将购买其他什么产品?”正如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一样,关联规则的任务在于减少潜在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使之成为少量的易于观察理解的静态资料[18]。关联规则有以下常见分类[19]:1.根据关联规则所处理的值的类型1)如果考虑关联规则中的数据项是否出现,则这种关联规则称为布尔关联规 则(Booleanassociationrules)。2)如果关联规则中的数据项是数量型的,这种关联规则称为数量关联规则(quantitativeassociationrules)。例如年龄(“20-25”)购买(“网球拍”),年龄是一个数量型的数据项。在这种关联规则中,一般将数量离散化(discretize)为区间。2.根据关联规则所涉及的数据维数[20]1)如果关联规则各项只涉及一个维,则称为单维关联规则(single-dimensionalassociationrules),例如购买(“网球拍”)购买(“网球”)只涉及”购买”一个维度。2)如果关联规则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则称为多维关联规则(multi-dimensionalassociationrules),例如年龄(“20-25”)购买(“网球拍”)涉及”年龄”和”购买”两个维度。3.根据关联规则所涉及的抽象层次1)如果不涉及不同层次的数据项,得到的是单层关联规则(single-levelassociationrules)。2)在不同抽象层次中挖掘出的关联规则称为广义关联规则(generalizedassociationrules)。例如年龄(“20-25”)购买(“HEAD网球拍”)和年龄(“20-25”)购买(“网球拍”)是广义关联规则,因为”HEAD网球拍”和”网球拍”属于不同的抽象层次[19]。6在线旅游行程规划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7.5、WebGIS原理与相关技术2.1WebGIS简介2.1WebGIS简介2.1.1GIS简介2.1.1GIS简介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大约有80%的信息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物质世界中的大部分事物都牢牢地打上了时空的印记。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 GIS)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22],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及建模能力,能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描述、抽象、分析、模拟、预测和优化,不仅认识许多地学现象的格局,还深刻探究其过程;能深入不同领域、机构和行业,为各种用户提供空间信息的服务[23]。地理信息系统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学新技术,是多种学科的交叉产物[24]。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交织的新兴的交叉学科。作为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分析、管理与显示输出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迅猛发展。特别是最近的30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公共设施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25]。与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相比,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1)具有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输出展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在分析处理问题中主要是空间数据及其对应的属性数据,因此其处理的对象具有空间定位特征。(2)地理信息系统强调空间分析,通过利用空间解析模型来分析空间数据,强调数据相互的地理空间关系。(3)空间关系处理复杂。地理信息系统除了要完成一般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外,还要处理相应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以及与属性数据一一对应的处理。8 (4)地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仅取决于技术体系,还需依靠一定的组织体系,人是系统的主体,包括系统开发人员和最终用户,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是系统成败的关键[26]。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环境支持,与普通的信息系统类似,一个完整的GIS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即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27]。计算机硬件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硬件设备的总称,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物理外壳,直接影响系统的规模、精度、速度、功能、形式、使用方法甚至相关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设备。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GIS运行时的各种软件环境。包括系统软件、平台软件和应用分析程序等。地理数据是GIS研究和作用的对象,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血液。地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是GIS应用项目开展的关键内容之一[28]。人是GIS的重要的构成因素,地理信息系统从其规划、设计、实施、运行到维护的整个生活周期中,处处都需要人员的参与。8、应用8.1、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应用互动教学模式适用性分析一、互动教学模式分析及特点(一)互动教学模式分析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互动可以促进个体成长和教育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种形式。互动教学模式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往和沟通,这种交往 是生命层面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一致的、交互影响和交互作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通过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发挥彼此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媒介的互动关系。其教学目标就是让教师爱教、会教、高质教,带动学生爱学、会学、高质学。1.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通过对互动教学模式概念的阐述而得知,此种教学模式十分强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以及学生成长的社会化性研究,注重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注重培育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并在其中懂得民主合作和富有宽容精神等。所以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三点:(1)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发挥教与学的同步效果。(2)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以往失衡教学关系,促进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3)在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加强学生与情境的融合,培养学生很好地适应环境能力,这也是学生社会化改造的一部分。2.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互动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学生与教学措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交往互动行为的发展为主线,同时对应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绪过程发展的教学结构框架。”三阶段”即:启动阶段、联动阶段和能动阶段。”七环节”即: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如表3.1)。18表3.1互动教学模式的”三阶段七环节”阶互段环节动状态互动要求学生认知情绪过程教师:创设情境、交代目标,激发学习兴复习旧的知识,唤起引发:引发互动学习欲望准备互趣;——感兴趣,开始引启动动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起内在兴奋 教师: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新知识——从内投入:推入运转状态开始互学生: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动奋教师:提出学习提纲,指导学法,组织学消化、理解知识——耦联:由欲望外化为互动初步互生自学外在兴奋趋于强烈学习的运行动学生: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教师:分析问题、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消消化知识——情绪高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互化理解知识涨,外在兴奋达到最联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动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多向交高点动境互动的最大频率流,理解、消化知识教师: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巩固知识,同化——深入:暂时降低互动频深化互把新的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率,以巩固、内化获得,动学生:加强训练,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强烈的内在兴奋为更具创造性互动做准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巩固知识备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知识的再现、掌握知识,迁移——强化:学生在理解的基础内在互联想,启发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出现多向交互活动,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动学生:比较知识的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再一次外化能反三动教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发展其创造性运用知识,应用——拓展:在一定量和质的互发展互思维保持兴奋状态,对运动学习基础上,学生向更动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方法用于学习和实践用创新产生欲望广泛的外部环境互动学以及新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习发展(二)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互动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层面的沟通与互动,它视教学过程动态发展,教与学环节步调一致的。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与适应,从而产生教学共振, 提高教学效率,最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特点如下: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归生活是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中心议题。其目的就是要协调学生生活世界和教育世界的脱节现象。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将知识局限于书本、局限于教材内容,却忽略一个基本问题:学生学习的课堂也是学生的生活场所。从互动教学模式的视角来看,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场所,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生活中获得富有个性和特殊才能的发展。2.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互动教学模式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给予学生轻松、友善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品格的形成与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3.提供学生互助学习的机会互动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意味着群体之间形成学习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合作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倡导每一个共同体成员之间应给予彼此更多的合作与帮助,彼此间的沟通方式是磋商和研讨,而不是冲突与争吵。以此19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达到了资源的共享。4.实现教学结果的双赢互动教学模式的双方都以自身的本质特征去影响对方,同样本身必然受到外部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产生”教学相长”的效果,就是教学目标最好的达成——双赢。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体现自己”为人师”的价值;学生学到知识,达到”自我升”的目的,双方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特殊性(一)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发展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二)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之外,还要在坚持其通用基础学科定位的同时,提出与专业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78]旅游英语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旅游行业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为任务,以实现学生旅游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一门学科。既属于文化学科,又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一门专门用途英语(ESP),根据Robinson(1991)的理论,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EGP)的核心区别在于它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而不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三)高职旅游英语课程的特殊性旅游英语课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除了基础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还必须培养学生旅游专业英语的能力,相关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以及在交际策略等方面的能力。与本科的理论性、理解性和创新性相比,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综合性旅游英语课程的综合性是源于旅游学科的特点。由于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板块,并且旅游学科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民俗和宗教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旅游英语的内容也十分庞杂,除了以上的知识之外,还包括客源国的国家政策、机场、车站及码头等相关信息,以及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购物等细枝末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 在教材的选择、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上都需要教师掌握一定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并随时能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2.应用性不管是在旅行社、宾馆饭店还是在景区,旅游的学生都要同旅游者进行接触,尤其在涉外的酒店或者接待外国游客,都需要同游客进行工作或者旅游活动事宜的交涉,所以在20语言沟通上,旅游英语则体现其应用工具的价值。而且,我们不难理解,语言的首要功能就是交际和应用,所以旅游英语的最终用途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对外交流的工具。3.专业性旅游英语的定位是专门用途英语(ESP),课堂的教学内容除了基础的听、说、读、写、译外,还必须教授学生专业英语的知识,相关的跨文化知识和一些交际礼仪等内容。所以,课程是将英语语言能力和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熟悉掌握地道的旅游英语表达方式和客源国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准确的表述相关旅游名词以及能够和外宾进行顺畅地沟通、交流。三、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应用互动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旅游英语应用互动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具体分析如下:1.目标观认知主义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者有意识的建构活动,从而发挥语言习得的作用,实现知识转化技能的目的。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体现的是一个多角度、多方位的双边、甚至是多边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然而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是一种实践课、技能课和专业课,它需要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中,将英语语言知识同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将英语语言知识转化为旅游英语语言能力。其中,学生是主体,需要提高旅游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是 引导者,为学生更好地应用语言而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所以二者在目标上,找到一点的契合点,同样是要求学生通过上课学习知识、掌握语言能力的锻炼,从而达到从自然化到社会化的转变。2.应用观学习一门语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对于旅游学科而言,学习旅游英语则不仅仅要具备基础学科英语的能力,除了熟悉语法规则之外,语言知识的积累绝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应用和交际。这一要求和旅游英语这门课的特点相对应。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地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从而在卷面上得高分。这种教学的后果则是学生一旦要用英语进行交际,就不知如何表达,漏洞百出,表述十分不地道、不得体。故语言的学习应该在应用中锻炼,在应用中不断巩固和加强。学习旅游英语,不单单是学习如何听、读、写、译等内容,而是学习如何在将来的实践和工作中运用的问题。不仅运用准确,而且要得体,要培养学生能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讲不同的内容的能力,这也是旅游英语培养目标中交际能力的体现。故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学生才会在具体的语境下体会语言的运用准则和语言的交际魅力。3.交换观互动的形式主要有五种: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在旅游英语教学中体现了交换的思想。互动理论中强调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是交换关系。并且多数社会交换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互惠。21在高职旅游英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也是一种互惠交换的行为,双方受益的行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由于英语这门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学生和教 师在课堂上的沟通、对话应该更多,这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交换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更好的学”。228.2、我国乡村旅游应用体验营销的障碍(1)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体验营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体验营销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本世纪初才传入我国,还是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营销理念。其次是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参加的学习与培训还是比较少。(2)体验营销还是属于一个软实力的提升,不像硬件的改善能够在实物上显而易见,比如盖个假山,挖个湖泊效果马上看到,体验营销效果的提升还是要经营者对消费者调查分析才能够看到,这与乡村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本性相违背。8.3、实践应用研究之二——新申农庄乡村旅游规划吴江市震泽新申农庄是典型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占地380亩,位于西南部震泽镇,濒临太湖,居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与周边城市群上海、杭州、南京的距离都很近,水陆交通便捷,各类配套设施齐全。新申农庄的乡村旅游规划,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针对部分地块进行的改造规划,因此,本文仅从功能分区、景观结构、活动设施以及服务保障建设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实践应用的研究。 8.4、内生式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2.2.1乡村旅游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有效手段2.2.1乡村旅游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有效手段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欧洲已发展成为与城市旅游、滨海旅游并列的世界三大旅游形式。发展中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更多是在于扶持贫弱的农村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发展壮大于00年代。经过30年的发展,带有浓烈”扶贫”特色的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私家车的普及,乡村旅游将会进一步发展,给参与其中的人带来更多的财富。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显著;乡村旅游由于其扎根于农村,能以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二产业发展,具有显著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功效,成为帮助农村致富的途径之一,也因此,乡村旅游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学界和政府的关注。王云才和郭焕成(2000)、操建华(2002)、李兆林(2003)、李玉辉(2004)、郭盛晖(2005)、黎洁(2005)、杨宇(2005)等通过实证研究、专家调研法、增加值率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培育农村新经济增长点、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是有效的。8.5、互动设计理念在家具功能上的应用“家具的功能性体现了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表现为根据人们在行为过程中的需要,利用家具的造型因素、结构因素、材料因素和审美因素,达成使用目的, 实现使用价值37”。通常意义上将家具的功能按照家具特点进行分类:坐卧、储存、凭依、照明和承载功能。8.6、其他感官互动的应用人的感官除了视觉、触觉和听觉等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嗅觉和味觉给人带来的感受印象是最长久的,人们对于气味的识别也很敏感。如泥土的芳香,空气的清新,食物的甜美,汗水的酸涩等等,人们对不同的气味也有着不同的体验,也包含着某种记忆和感受。那可能是童年的纯真,也可能是妈妈的味道,又或许是对爱情的甜蜜回忆。气味能够强烈的激发人的情绪。不单单是木制家具的原始的自然的气味,还是油漆涂抹过的家具表面,在视觉上和嗅觉味觉上,都共同影响着人们对于这件家具的心理感受。好的气味能给人们带来好感。在家具设计上,设计师可以利用人们对某种食物或植物的嗅觉、味觉感受结合家具的视觉设计,来塑造家具的感官互动体验,让人们根据家具散发出的不同气味来判断室内的不同环境,从而达到完美的互动体验效果。例如图3-5所示是一套巧克力做的桌子和椅子,来自法国设计师FlorentDegourc。夏天过去了,巧克力溶化了,酱汁顺着桌子和椅子就流了下来。看到它便会勾起你对巧克力的浓郁香味的联想。是否有想要尝一口的冲动呢?草绿色和粉红色的”巧克力酱汁”其实是塑料材质,看起来很有流体感。不知道这套桌椅是否真的带有巧克力的香味,让它看起来闻起来都是那么的”浓香”。从人的感官角度着手对家具设计的互动性的探讨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人的感 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个感官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设计师在家具设计时要明确一个感官主体,并结合家具所处的环境来决定各个感官系统之间的协作,使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及味觉等协同工作,形成与人的感官有效的沟通,从而实现互动的目的。20218.7、互动设计理念在家具造型上的应用如果说材料是构成家具的物质基础,功能是家具设计要实现的目标,结构是把材料色彩等要素联系起来的纽带,那么最终家具所要呈现出的效果就是造型。所以,在与人的感官、行为、情感以及思考层等方面的互动中,家具的造型既要受到材料、功能、结构等要求的制约,又具备它自身独特的造型方法与互动原则。8.8、旅游标准化应用2010年,国家旅游局把四川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旅游标准化试点省,至此,拉开了四川旅游标准化的探索和发展之路。四川省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以标准化试点省为契机,全力打造四川旅游品牌,规范服务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并编制了《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以此引领旅游产业实现好、快、稳的发展。该《规划》明确了四川省旅游标准体系,提出要重点围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旅游统计、旅游营销等展开标准制定;并通过标准培育旅游品牌,对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级旅行社、主题饭店、星级农家乐等按照标准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对服务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对试点省、市、企业的标准化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旅游投诉、旅游保险、旅游线路、旅游餐饮等领域也广泛开展了旅游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建立了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如在”四川旅游政务网”开辟四川旅游标准化信息专栏,通过这个平台,有效发挥了网络资源优势,提高旅游标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涉及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旅游设施及服务安全、旅游交通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引导标识等相关领域重点加大标准的制定与执行。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举措,四川省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8.9、全景漫游在旅游业的应用全景虚拟漫游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房产家居、休闲会所、汽车展示、城市建筑规划等虚拟展示。全景虚拟漫游技术旅游景点展示中的用于主要是在项目文件中提供旅游风景点、名胜古迹的三维全景效果展示,给旅游景区提供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展示机会。浏览者通过鼠标操作,可以360°观看,就像来到现场一样。结合景区的导航地图,可以在整个景区漫游,实现边走边看,虚拟旅游,整合音乐,导游解说,旅游景点便全面、直观的展示到游客面前[9]。此外还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如门票8.10、生态水利工程学在乡村水岸景观营建中的应用乡村中基本上都分布有纵横交错的水系,有些还坐落有大小不同的水库,因此,在乡村水岸景 观营建过程中,应运用生态水工学,处理好人对水的开发利用的需求与生态系统、水岸景观之间的关系,水利工程建设与乡村水岸景观营建这两个过程应该是相互渗透的。如:由于河流在枯水期和汛期的水流量相差是很大的,在对乡村进行河岸景观营建时,应结合河道防洪整治规划,使得河岸在洪水期、中水期与枯水期都有景可观,同时又不影响河道的防洪工程标准;水库水岸景观的营建,应根据水库的用途、所在位置和库容大小的情况进行,避免因景观建设而影响到水工建筑物的防洪能力;在进行乡村水岸水岸设计中的护岸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其治水性,因为护岸的首要功能是稳固堤岸、防洪;从景观生态学角度考虑,河流护岸的修筑应尽量按照自然河道特征,以避免因将原来蜿蜒的自然水系渠道化所造成的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消失,但水利工程学从防洪角度出发,认为应实施裁弯取直工程,使洪水可以畅通无阻,利于排涝,生态水工学提倡用生态的技术方法和工程材料如开发新型护岸、丁坝、鱼道等,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1]。8.11、乡村规划理论在乡村水岸景观营建中的应用乡村水岸是乡村的组成部分,因此,乡村水岸景观规划应以乡村规划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乡村水岸景观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首先,应按照不同类型的乡村,制定乡村水岸景观规划,秉承乡村规划中树立规划在先的理念,依据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乡村水岸资源最大化的主要途径。如传统特色乡村其水岸景观规划,应注重当地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 保护,建设风格上宜自然、古朴,突出其乡村气息;现代化程度高的乡村,其水岸景观的规划设计可以偏向城市一些,但还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保留它的乡村风味;对于旅游型乡村而言,在水岸景观规划时,可突出其游憩功能,沿岸建设滨水公园、休闲场所、游憩林以及宜人的商业活动空间等等,还有就是当地乡村水岸建筑及其建筑工艺的保留;对于水网分布密集的乡村,其水岸景观规划要注重护岸的防洪功能;对于水资源分布较少的乡村,其水岸景观规划时,要加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的建设。其次,应根据各乡村的经济状况、发展方向以及技术水平等,确定乡村水岸景观建设的方向、目标等,制定出最优的建设方案。如对于经济较为富裕的乡村,其水岸建设的投资就可以大些,除了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以加强它的景观建设力度,做好水岸绿化工作,增加附属设施,增设环卫站以保持水环境的洁净等;对于经济较为不发达的乡村,其水岸景观建设应要在其经济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外,选择性价比最高的建设方案。最后,乡村水岸景观营建应按照乡村的土地规划中的有关计划,合理安排水岸的各项用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近、远期建设项目[29]。8.12、景观生态学在乡村水岸景观营建中的应用水域的物质、能量和物种流动与交换非常频繁,具有栖息、过滤、屏蔽、通道等功能,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因此,景观生态学是乡村水岸景观营建过程中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还为乡村水岸景观营建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工具和材料[27]。 乡村水岸是最具有魅力和特色的、富有活力的景观地区,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11],还是水体生态系统和陆生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走廊。在乡村水岸景观营建过程中,应尽可能发挥其所具有的改善水质、提高整个流域的景观美学及游憩价值以及降低人类活动对河溪生态系统本身影响的缓冲带等功能;种植有利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植被和放养水生动物,同时慎重地引进具有外12来树种和水生动物[30];将河道空间的自然美化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相互结合发展,在一些缺乏水域动植物栖息地的地段,要尽量去创造可供动植物栖息的环境;河岸边既有的动植物栖息区,其生态体系及环境比新辟的栖息区更为持久且效果更好,所以这些自然生态栖息地应尽可能得被保留;在进行自然美化时,应做好改善环境质量或扩充栖息区的工作,以不影响到既有的生态系统[32];乡村水岸景观营建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对环境影响不良的生态后果,因此在建设中应该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将这生态学后果作为一个检验其合理性的主要检验标准[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