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910933
大小:255.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8-06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表格式教案(全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难点教具学具教学流程创新设计 第一课时一、明确学习目的。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2、导入课题。3、简介背景。二、初读课文,思考: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
2、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三、学习本课生字词。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1、读准字音。2、记清字形。3、理解词语。四、巩固练习。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2、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这一部分:2、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二、学习被捕时部分。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2、思考:(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3、?(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3、小结三、学习被捕后部分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2、思考讨论:(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四、巩固练习。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2 第三课时一、学习第四部分。(1)轻声读。(2)语言练习。(3)画出文
4、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二、总结课文。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a)对亲人充满慈爱。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巩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5、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教学反思课题11.灯光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珍惜。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难点教具学具搜集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教学流程创新设计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
6、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
7、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22板书设计11、灯光广场 灯光 一声赞叹 (多好啊) 幸福生活 阵地 火光 憧憬未来 (多好啊) 生命换取教学反思课题12.为人民服务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理解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