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纯真质朴的民族文化审美——谈青花瓷艺术的审美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纯真质朴的民族文化审美——谈青花瓷艺术的审美价值科技信息O职校论坛O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9年第3l期纯真质朴的民族文化审美谈青花瓷艺术的审美价值张倩(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我国的青花目前可追溯到唐代,不过那时的工艺水平和技术不够成熟,尚处于雏形阶段,到了元代由于统治阶级对手工工匠的重视,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此时的青花瓷制作水平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青花瓷以其幽靓明净,素洁雅致,娇而不艳的独特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东方中国的代表,深受世界人们的喜爱.古人曾对青花瓷作过这样评价:"以青为贵,彩品次之","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
2、.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1.青花艺术的审美要素1.1简净雅逸之气也许有人很不理解,我国民间美术种类多以红,黄,绿等鲜艳响亮的色彩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而青花——不过是青白两色的瓷器,怎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就是这一青一白的黑白体系蕴含了更深的象征和寓意.这种色彩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作为一种象征手段不断加以延伸.拓展了它的内在性质,从而形成了我们民族特有的"尚蓝情节".从色彩学的角度看,蓝色代表海洋,蓝天,沉静和理性,象征生命,永恒,博大和遥远.白色则象征纯洁,优雅和神圣.从人的视觉的感官角度看,青花瓷带给观者的是扑面而来的简净雅逸之气.青花中的白色不是
3、单纯的白色,在釉里掺了釉果矿,以还原焰烧成,取得白里泛青的如玉的白色.因而体现出玉的质感.青花中的青色既不同于水彩料中的湖蓝.也不同于国画的靛青,它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配以铬锰等元素,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而制成,在釉下装饰,烧成后在光洁如玉的瓷面下出现一种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疏密相间,粗细有序的蓝色,而且不论是人物山水,还是图案花卉,都能和多变的器形相得益彰.体现出一种简洁纯净,高雅飘逸的艺术魅力.1.2单纯却不单调青花瓷就其色彩而言,一青一白,极其简单,但就是这单纯素雅的色彩正符合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在古代,许多确有心得的中国画家就强调用"墨".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对色彩感觉的贫
4、弱,而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以为色彩不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甚至"五色令人目盲",光怪陆离的色彩会刺激人的视神经而影响进入思维.所以一方面在发展富有装饰意味的设色画——丹青,另一方面寻找更加单纯又最丰富的艺术手段.不少人摈弃了色彩,致力于水墨画,在单一的墨色中,求得"五墨"与"六彩".所谓"五墨"即焦,浓,重,淡,清,是由浓到淡的五个用墨层次:所谓"六彩",就是"干湿浓淡""黑白"三对相反相成的矛盾.作为景德镇陶瓷艺术一大骄傲的青花艺术虽然只用单一的青色作为表达形象的手段,但它却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水墨技法,因而使得青花艺术语言虽然单纯却不单调,变化万千,意趣无穷.历史上每一个时
5、期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较典型的.如宣德时的深蓝色.凝重艳丽;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清雅秀丽;嘉靖,万历青花的浓蓝色,浑厚浓艳;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翠鲜明.艳而不俗;同时景德镇陶工将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毛笔的驾驭技巧和丰富经验运用到陶瓷上来.扩大了陶瓷装饰手法.对宋以后,特别是元明清以至现代的陶瓷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不同的时代运用不同的装饰手法,使青花装饰的风貌多种多样.元青花的纹饰密布,气势磅礴,勾线填色,笔致生动;永乐宣德青花水路均匀,清雅俊秀,勾线染色,工细严谨;成化时发明了分水法,使青花清丽鲜亮,这是青花彩绘技法的一大进步;康熙青花料分五色,娇艳欲滴.民
6、间青花构图空灵,形象简练.笔意奔放,妙趣无穷.2.青花艺术的审美价值——纯真质朴的民族文化审美特征青花生于中国.长于中国,辉煌时期也是在中国,因此,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刻的烙上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印迹.2.1首先体现在单纯素雅的色彩上在我国传统五行哲学色彩观下青色成为生命的象征.我国的陶瓷178艺术和其它的传统美术,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的色彩观念一直深受传统阴阳五行哲学中五行色彩学配色体系的影响.五行色彩观是先民对大自然中与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加以描述,附会而产生的五种正色.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青花瓷中的青色即古代五色
7、观中的青色,体现了春天万物生长时的颜色,即生命之色.《尔雅》中说:"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我国古典神话故事和传统文学赋予了青色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常通过特定的具体形象和色彩表达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情感,这种象征性的寓意手法成为我国文化与艺术的重要特征.许多特定形象或色彩通过文学的渲染赋予其特定的内涵,从而在艺术表现中表达一定的抽象概念和思想情感.青色在我国传统文学和古典神话中的形象使它带有更多的意义和内涵.《周礼考工记》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