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

ID:15873642

大小:4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6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_第1页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_第2页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_第3页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_第4页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内容提要]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注释称谓(即关于“通”、“同”的处理)历来颇受争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注释称谓也没有明确说明。本文将从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的定义及课本注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通 同中学语文教材版本几经改革,无论旧大纲,还是新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要求培养中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这将为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了解祖国文字发展演变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语言

2、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所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对中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我在查阅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材版本时,发现古代文学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在逐步增大。以初中教材为例,1993年版语文教材共计课文172篇,古代文学作品50篇,占教材近30%的比例;第14页共14页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2001年版教材176篇课文,古代文学作品76篇,占43%。同时,发现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注释称谓也不尽相同。1988年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字词注释:《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

3、:还通“旋”,回转、掉转的意思。“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课本注释:汤通“烫”,用热水焐的意思。“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课本注释:齐通“剂”。《论语六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注释:说通“悦”,愉快的意思。《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课本注释:止通“只”。1993年人民教育版初中教材部分字词注释:《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课本注释:还同“旋”,回转、掉转的意思。“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课本注释:汤同“烫”,用热水焐的意思。第14页共14页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在肠胃,火齐之所

4、及也。”课本注释:齐同“剂”。《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注释:“说”同“悦”,愉快。《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课本注释:止通“只”。《木兰诗》“对镜帖花黄”,课本注释:帖同“贴”。“出门看火伴”,课本注释:火同“伙”。《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课本注释:要,邀请。《愚公移山》“始一反焉”,课本注释:反同“返”。“汝之不惠”,课本注释:惠同“慧”,聪明。2001年人民教育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字词解释:第一册《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本注释:“说”通“悦”,愉快。“悔女知之乎?”课本注释:女用法同汝,你的

5、意思。“知之为知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本注释:知,智慧后来做“智”。《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桓侯还走”,课本注释:还同“旋”,回转、掉转的意思。第14页共14页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课本注释:汤同“烫”,用热水焐的意思。“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课本注释:齐同“剂”。《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课本注释:止,这里是“只”的意思。《木兰诗》“对镜帖花黄”,课本注释:“帖”是“贴”的意思。“出门看火伴”课本注释:火是“伙”的意思。第二册《愚公移山》“始一反焉”,课本注释:反同“

6、返”。“汝之不惠”,课本注释:惠通“慧”,聪明。2002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第一册《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课本注释:要同“邀”,邀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课文注释:蚤通“早”。第二册《登太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课文注释:圜通“圆”。第14页共14页浅议中学语文教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1988、1993、2001年的不同时期,处理相同篇目文章时,这些字的释义几乎没有变化。如“说”,愉快之义,“汤”是热水焐的意思,“要”是邀请的意思。但在注释称谓时发生了一点变化,1988年版教材中“说

7、”通“悦”(通假)。而在1993年版教材中用了“同”(异体),类似的情况有:“还”、“汤”、“剂”等。“说”在2001年版教材中再次使用了“通”。甚止“帖”、“火”、“止”在1993年以前曾使用“同”、“通”,而到2001年版教材中它不再使用称谓“通”或“同”,直接说明“帖”这里是贴的意思、“火”是伙伴的意思,止,这里是“只”的意思,强调了语境作用,不再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现象。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定势思维影响,仍然会把“通”、“同”注释的字全都处理为通假字。教材的更新,术语的变换,教参、教学说明、大纲及语文辞书的

8、相关资料均未详细说明。教材中“同”究竟何指?究竟何义?究竟指何种关系。大家都明了“通”乃暗含通假,那么“同”呢?他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教材注释中“同”、“通”使用不明,就模糊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概念,教师不能使学生从理论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