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6995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12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宗白华教学目标1、理清全思路,理解内容。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补充注释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第一时一、导入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
2、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二整体感知(1)、本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生答,教师明确:标题就是本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2)、本分几层进行论述?生答,教师明确:1、提出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
3、、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分析全。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1、艺术需要表现美,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
4、,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1)口头翻译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2)根据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指导学生对内容
5、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师生共同总结: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3)本作者通
6、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的精粹。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指出
7、,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对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再现出。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
8、是以粹概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明确:绘画、戏曲。那副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