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862887
大小:3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6
《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赫山区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参评材料(教学论文)作品标题: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作品类别:中小学所属学科:教育教学管理作者姓名:龙沛作者单位:益阳市梓山湖学校联系电话:158697626299浅谈教学中情感目标的渗透益阳市梓山湖学校龙沛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很容易就会抓住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然而在情感目标方面,我们往往找不着头绪,甚至有时忽略了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情感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在英语学科中渗透情感目标呢?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
2、,并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张必隐教授在《阅读心理学》中指出:“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从文字符号中获取和提炼“道”“技”“情”是阅读的目的和功能所在。所以,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情感”是贯穿语篇课堂教学的灵魂,在《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目标之一。下面我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熟悉教材内容,注意渗透的随意性情感目标的渗透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作为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了解,这样教师才能把情感目标自然地9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
3、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科学性与情感的思想性紧密结合,学生也易于接受,从而达到知识的讲授与情感的教育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是“水滴石穿”和“滴水功”,教师切不可生拉硬扯,如果把情感教育象贴标签一样贴到某一学科的教学中去,既显得牵强,也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渗透的形象性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情感目标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是各不同的。这要求
4、教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情感教育。语文课多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并且注意披文入情,以言感人。如:教学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作者传神描写、精美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对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想象,使学生潜滋暗长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对鲁迅的“弃医从文”9行动的体会,让学生真心感受作者坚贞不渝的爱国之情;历史课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充分进行教育,如讲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讲詹天佑、郭沫若等爱国知识分子,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等,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志气和热忱;地理课主要通过对地理材料、数据的阐述分析
5、来教育,讲工农业,用我国建国前后进行对比,用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三、寻求最佳融合点,增强针对性渗透情感目标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融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特点是:比较开放、活跃,有进取精神,但部分学生受“以我为中心”的价值影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知被人理解,不知理解别人,成才期望高,却不愿做艰苦努力,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淡薄。这就要求老师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渗透情感目标时对症下药,如朱德的《
6、我的母亲》包含的思想教育比较丰富的,既有旧社会的黑暗与落后,也有扶贫济困的精神,还有在艰难环境中的刻苦求学的精神,等等。在教学中究竟以什么为德育渗透点,我们认为在艰难的环境中刻苦求学的精神是学生的薄弱点,因而教学中以此为德育渗透点是最佳选择。当然,要搞好学科渗透情感目标,需要培养和提高教师对情感目标教育的能力9。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在学科中渗透情感目标教育的效果,使青少年儿童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情感目标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情感目标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
7、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情感目标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情感目标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