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79281
大小:715.37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7-11-12
《云阳山隧道右线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工程概况1.1隧道概况云阳山隧道分布于茶陵县县城东侧的云阳山,处于106国道南侧。隧道进口位于茶陵县平水镇把集村,出口位于云阳山林场四工区赤松仙村。本隧道中部主体为标准间距分离式上下行隧道,进、出口为小间距隧道。隧道右洞桩号为YK73+440~YK76+676,长3230m,考虑隧道所处位置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综合造价等因素,隧道大部分地段左右洞室测设线间距控制在40m左右,衡阳端最小间距18.7m,炎陵端最小距离9.4m,两端按小间距隧道设计。隧道左右线进出口及洞身段均位于直线或不设超高的圆曲线上。左右线隧道进口及主体位于1.95%的上坡段,出口位于0.44%的下坡段。1.2地形地
2、貌隧道衡阳端洞口位于茶陵县平水镇把集村,炎陵端洞口位于云阳山林场四工区赤松仙村。衡阳端洞口附近海拔150~160m,炎陵端洞口附近海拔190~200m。东侧山坡整体坡度约27°,西侧山坡整体坡度约20°,坡面沟壑纵横。本隧道所在山地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沿线地表植被发育,山内人烟稀少,但云阳仙隧道位于106国道南侧,隧道洞口与106国道相距较近,且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较便利。1.3地质条件1.3.1地质构造隧道区处于一舒缓的复式背斜中,褶皱轴线与隧道轴线大角度相交。局部地段发育有小褶皱,如SYK7、SYK12孔孔位处。褶皱轴线走向20~30°,向北东20~30°方向倾伏。隧道沿线无区域性断层
3、分布,但小规模断层较发育,断层宽度小于10m,一般3~5m,倾角大于50°,倾向东、西断层均有发育。断层带内岩石破碎、一般劈理发育。断层走向与褶皱轴线相近。1.3.2地层岩性勘探区的主要地层如下:第四系(Qh)主要为坡积亚粘土分布,含碎、块石,冲沟内分布的洪积块(漂)石对隧道无影响。1.填筑土:褐、深褐色粘性土,结构松散。在衡阳端洞门附近分布,厚度1.2m。2.块(漂)石:灰、黄等杂色,在冲沟分布,为洪积成因,成分以石英砂岩岩为主,粒径大者达1~2m,稍具磨圆。3.亚粘土:分布在较平缓的地段,其中以衡阳端洞门附近(ZK73+442~+590、YK73+440~+610)分布广泛,为坡积成因,
4、可~硬塑,一般夹强~弱风化石英砂岩碎石、块石。据地表观测,块石粒径一般0.5~1m,大者达2m以上,棱角~次棱角状,钻孔揭露最大厚度达5.8m。厚度一般为4~6m,但局部厚度可达10m以上。侏罗系中统(J2)岩性以灰~深灰色中厚~厚层石英砂岩为主夹炭质页岩、粉砂质泥岩等。炭质页岩夹层主要出现于下部和上部,局部夹不稳定的无烟煤层。分布于K75+376~K76+365.6(YK75+377.1~YK76+375.7)段地表,地层总体倾向东~北北东,倾角10~20°为主,推测洞身处无本层分布。泥盆系中统易家湾组(D2y)岩性为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砂岩,黄色夹小斑状白色、部分为浅紫色、褐色等。全风化呈
5、硬塑~坚硬土状,粘粒含量不均、一般含量较少,遇水易软化。分布于隧道进口附近(YK73+442~+570、YK73+440~+580)。地表未见出露,与下伏诸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按宏观岩性组合特征可将该套地层分成上、下两段。上段(D2t2)岩性以紫色板状页岩、中~厚层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等组成,夹硅质泥岩。下段(D2t1)岩性为灰~灰绿色中厚~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夹含砾石英砂岩,局部夹浅灰色薄层状硅质泥岩,普遍具深色斑点。岩石普通具有不均一的变质,岩性坚硬。该组地层总体特征是下段石英砂岩质较纯,单层厚度较大,所夹硅质泥岩等夹层厚度小、所占比例低。上部地层以
6、紫色板状页岩、中~厚层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等呈韵律分布,岩石单层厚度较小,颜色较深、较杂。分布于ZK73+570~ZK74+280(YK73+580~YK74+275)、ZK74+680~ZK76+638(YK74+685~YK76+670)等段。大致以ZK74+840为界,该点以西岩层向290°~310°倾斜,倾角30°~50°为主,该点以东岩层向北东~东倾斜,倾角10°~20°为主。奥陶系中统(O2)岩性以深灰~灰黑色炭质板岩夹灰~深灰色变质砂岩,其中变质砂岩多以厚层状分布,总体约占30%左右,炭质板岩含炭量较高、污手。炭质板岩较坚硬,变质砂岩岩性坚硬。该套地层出露于ZK74+280~
7、+680(YK74+275~+685)段,地表无该层出露,只在SZK12孔下部揭露,岩层倾角一般40°左右。1.3.3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区内的地下水按其赋存的介质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覆盖层中的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碎石土中,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碎石土普遍较松散,在平缓的地段降水易渗入,但在坡面较陡的地段,降水大部分以面流的方式向下排泄,对地下水的补给较弱。粘性土层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二是基岩裂隙水,主要是赋存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