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歼十进气道辐条的问题

有关歼十进气道辐条的问题

ID:15773666

大小:4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5

有关歼十进气道辐条的问题_第1页
有关歼十进气道辐条的问题_第2页
有关歼十进气道辐条的问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有关歼十进气道辐条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大家首先要搞清楚辐条形状以及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才能有清醒认识:六根辐条是翼形剖面;安装位置不在矩形进气道边缘,而是位置靠里;第一根辐条向内偏,第二、三根向外偏!————2、大家只要学过基本机械设计知识,就应该知道在受力不均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应力集中以及破坏的应该是尖锐的边角位置,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为了机械结构的加强,加强筋必须在边角位置!但是歼十辐条安装位置明显靠内!这就说明,虽然辐条在客观上有加强作用,但是他如此复杂的设计,根本不是仅仅用来加强机械强度的。————3、辐条是翼形剖面,而且安装角度第一根辐条向内偏,第二、三

2、根向外偏,这明显是在利用伯驽利原理!大家都知道,进气道喉部具有附面层吸除孔,这些被吸出的附面层也会聚集到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中,越来越多明显增加飞机阻力!而这几个辐条,第一根明显是将机头来流引入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然后由2、3根导出,在此过程中利用辐条安装角度以及翼形剖面形成的内外压力差将附面层吸除,随气流流出进气道与机身之间的空隙,从而达到减阻的目的!————4、至于破坏隐身的问题,也是无稽之谈,这个位置即使不设辐条,也会有一定反射,加了之后起什么作用还不好说,而且本身还有隐身材料涂敷,大家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少影响了。———————

3、—当年的一些说明QUOTE:原帖由 TripleX 于 2007-3-14 08:07 PM 发表从图片上看 附面层吸出孔是在上部侧面的 参考这张图在上部和机身结合的地方是尖锥形的 每个辐条都和这个尖锥形平行 所以每个 ... 回复————你还真会纠缠,我告诉你,空隙末端气流速度很低,根本不能起到导流作用,更不能吹出附面层!要是连皮托管原理都不明白,最好去看课本!还什么平行尖锥?你看看第一片什么角度?2、3片什么角度?你回去吧皮托管定义看明白了再说,后边平行?平面和曲面怎么平行?后面是锥体?真能胡说!那是弧面,而且是圆心在外侧的弧面!看了

4、这么半天,连安装位置是不是最好加强位置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胡扯得?什么加上比不加阻力就是大?那么气动设计的人员都回家死了算了,引流导流都没用处了,只能增加阻力了,回家看看课本,好好学学基础把!还在炒作你在虚幻的一贯味道?只能说兼顾加强,因为仅仅加强会在边角位置,这是机械设计的铁则!我这是说得专业资料定义的作用,不存在另一种专门说加强的说法也有道理!因为真相只有一个,某些人如果不是继承虚幻的事情继续闹事,继续代替他老大胡扯,不会这么跟踪前来,兄弟们应该看见此人在我被盗号之后的表演把!原帖由 buckeyes 于 2007-3-15 02:

5、46 PM 发表这张和楼上的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区别来。是不是这反映了设计思想的改变?.jpg ————只是角度区别!附面层堆积到空隙中,形成低速高压气流区,会严重增加阻力,而导流片引入高速气流,在高速气流作用下,在翼形剖面内外形成压力差,排除附面层!消除了这个高压区,阻力自然降低!而仅仅依靠没有导流片的中央导流体,由于附面层在空隙中部堆积较多而且不断从进气道喉部涌来,位于空隙底部的导流体无法接触高速气流,自然无法起到排除附面层作用,这些都是常识!所谓皮托管,广义来说能形成低速高压区域的位置都可以说是!那个人纠缠虚幻的旧事,自以为只有管子才

6、是皮托管!红色卫士 版主UID 151精华 0积分 182帖子 193阅读权限 100注册 2007-10-25状态 离线 #39发表于 2007-10-31 19: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10号最早的进气道形式是带无级调节进气锥的半圆进气道,后来改成了类似于16的变形椭圆进气道,后来在确定了发动机后更改为现在的二元多波系进气道。第一种形式出现在方案阶段,第二种形式制造了原型机,96年之前的成飞总装厂房里就是这种原型机,应该没有飞行试验,第三种形式是在最后冻结状态出现的,改动量之大令人惊叹。10号研制时间之长,研制中所遇困

7、难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10号研制成功的意义,对我国的航空工业怎么说都不为过。 红色卫士 版主UID 151精华 0积分 182帖子 193阅读权限 100注册 2007-10-25状态 离线 #15发表于 2007-10-28 21: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呵呵,就我知道的,可能大家的信息来源不同,不是太一样,当年最初的方案是没有那几个棍的,最早的进气道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后来因为换发动机,以及飞机设计指标的变化,进气道形状发生了变化,发现二元进气道的强度略显不足。在飞行的某个速度范围内有颤振现象,所以决定临时加强强度,

8、这就是大家在原型机上看到的,那时候几个棍子的形状还不是很讲究。再后来,发现这几个棍子在进气道上方的缝隙里有改善气流和减阻的作用,所以就优化了形状,好好的设计了一下。其实后来,进气道的唇口部件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