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

ID:15759374

大小:40.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5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_第1页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_第2页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_第3页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_第4页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精选多篇)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

2、基础。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达到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发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项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14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

3、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

4、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2元,同比增长9.2。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更多好范文请关注:wWw.haoWorD.com)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

5、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

6、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大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近年来,我们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

7、三化二建一改”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硬化方面,采取“一争、二拿、三出”的形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争”,即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对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二拿”,即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拿出部分创建奖励资金。2014年以来,我市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资金瓶颈制约;“三出”,即村集体带头出一点,工商企业主动出一点,农民群众自愿出一点。目前,我市已经圆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村级主要道路基本达到了硬化标准。在净化上,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

8、做到“一整治、二清扫、三保证”。一整治,即环境集中整治;“二清扫”,即组织第三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